“子贡赎人”:牺牲式科研观念要不得-深度-知识分子

“子贡赎人”:牺牲式科研观念要不得

2018/11/06
导读
科学家拿钱搞科研,不额外承担感动国人的责任



导语:对于一个科研人员,需要做到的最重要的三条规则就是:不违法、不抄袭、不造假,没有“不计薪酬”这一条。人类用几百年时间健全了科研体系,其中一大成就就是建立起正常的薪酬与激励机制,避免开普勒讨薪病死的悲剧重演,而不是鼓励科学家忍饥挨饿搞科研。


撰文 | 王善钦(天体物理学博士)

编辑 | 一块肉饼, 金庄维


春秋时期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国曾有法律规定,鲁国人在外国赎回沦为奴隶的同胞,就可以到鲁国政府报销赎金。因此,鲁国人对赎回本国奴隶这件事非常积极。有一次,孔子的学生端木赐(子贡)也赎回了一个本国奴隶,却以“减轻国家负担”为名拒绝了这赎金。孔子知道后却批评子贡,“领取这笔赎金,不会伤害到你的德行。但不领取,鲁国就再也没有人敢去赎回自己的同胞了(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不要笔赎金,看上去高尚无私,实则是道德包袱,给原本天经地义的“赎人得钱”一事带来了舆论压力。因此孔子才说,这会导致很多鲁国人即便看到本国人沦为奴隶,也不愿意去赎人了。这是在害人。


这几天被关于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十万年薪难招人的后续报道刷了屏。在此之前,先是有媒体报道,天眼需要驻地科研人才,年薪十万,招不到合适的人。招聘启事中对应聘者的要求还比较高为:涉及数据处理、数据中心运营和通信维护等岗位,要求科研人才能够长期在天眼现场工作,英文水平良好,有部分岗位还要求能够胜任夜班工作。这样的要求,恐怕一般水准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毕业生都无法胜任。而十万的年薪水平,也只是一线城市的年平均收入。因此这个报道在网上引起热议,有些网友认为开价太低。


2017年全国各大城市平均月收入表(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最近,有媒体拿到了近四十封求职信的截图,据称来自天眼招聘团队。截图上显示,这些“求职者”都愿意拿十万年薪来干这活。该媒体大发感慨,认为十分“感人”。


这个报道想表达的意思大概是:“你们不是嘲笑十万年薪太低吗?看看,近四十人来投简历!”


多个大网站转发了这条后续的“感人”新闻,刷了屏。我认为,这个事情值得好好说一说。


十万年薪多不多?

第一个问题是:十万年薪多不多?如果以一线城市的平均收入标准来看,不多也不少。这样的工资水准在国内大学和科研院所,对于科研新手,其实是很正常的。


很多科研人员比同龄人多读五六年书,有些甚至“熬白了少年头”,但毕业后的工资和同期毕业的名校本科生的平均工资差不多,这看上去让人心酸。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不少科研院所会提供(几乎)免费的住所(持续两年左右甚至更久)、提供购房补贴甚至二者都提供。这个福利显然会让他们真实的“等效收入”高于一般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毕竟后者中的大多数是要自己掏钱租房或者买房的。天眼团队既然需要驻地人才,那总不能还让人才自己掏房租吧?所以住房福利当然要算上。


此外,很多院校是提供编制的。这次天眼团队的招聘启事中也提到优秀者会有编制——虽然怎样才算优秀没有很明确的定量标准,但至少是让人有了念想。科研体系里的人,大多数还是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编制。虽然算不上铁饭碗,但也比合同工好。所以综合考虑起来,十万账面年薪,其实并不算少(虽然也不算多)。


走偏的宣传:“子贡赎人”的思维

既然这样的待遇综合考虑起来不算低,那么媒体为什么会被那些投简历的“勇士”们感动呢?很简单,媒体认定那工资是真的低,敢来投简历的人才自然都是献身科学、感动人间的勇士。


但这样的宣传并不恰当,而且还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招不到人不等于没人来应聘,而有可能是应聘者不合格。倘若此前招聘启事没几个人知道,投简历的人自然少(甚至有可能是零),从中选不出符合要求的也算正常。通过报道,知道这事的人多了,投简历的人自然就多了,收到近四十份简历,并不值得奇怪。此前招不到人的原因其实更主要在于:1、知道的人少,导致应聘的人少;2、应聘的人达不到要求。希望这次应聘者多了之后,会从中找出符合要求的人才。

 

其次,如果一个合格的人愿意接受这样的薪水,也很正常。因为上面说过,这样的薪资外加隐形福利,对于刚毕业的人员,并不算低。而且在这样一个世界最大的单天线射电望远镜工作,也会是一个很宝贵的经历。只是有人觉得这薪水就是非常低,对比之下才会觉得来应聘的人很伟大,很悲壮,让人感动。


第三,我认识的一位同专业的、在国外读博的博士研究生在转发那篇后续报道时评论道:认为薪水低却依然愿意去,并且帮助别人宣传,这就如同子贡赎人,会摧毁科研事业。


媒体宣称“有人不管多低工资也愿意去天眼工作”,并鼓励这种精神,就和赎人不要钱的子贡一样,看似做好事,看似正能量,其实会反过来摧毁科研。因为这样的宣传一旦定调,就会让很多人感觉科研就是在牺牲自己,而不该得到丰厚的报酬(这也恰恰是那些媒体想要表达的想法),使得很多原本愿意从事科研的优秀人才对科研事业产生畏惧,甚至从一开始就不去学习理科。


以后再有科研单位以真正低的薪水招人而被质疑时,对方就能以此为例怼回去:你看当年天眼招人,那么辛苦的岗位,却有那么多优秀人才不管多低工资都抢着去奉献,你要高薪,太不高尚了。以后再有优秀的孩子要去读理科,研究科学,父母会恐慌地说:你看看天眼这么牛的项目,招人时,那么多杰出人才不管工资多低都要抢着去,难道你将来读四年大学五六年博士,熬到快三十岁,就是为了那么低的薪水?


“子贡赎人”式的反面效应立即就显现出来了。


做科研不代表牺牲

十万年薪甚至更低一些的年薪,本身一点都不可怕,毕竟入职后薪水有可能提升甚至大幅度提升。但“子贡赎人”的思维却要不得。


科学家研究科学,不是以牺牲自己为前提。他们研究科学的原因主要有三点:自己有这方面的一定的天赋、对科研感兴趣、谋生。这三个要素缺一不可。特别是,如果搞科研搞到影响生存,那真的是非常悲剧的事。伟大的天文学家开普勒是在讨要工资的路上病倒并逝世的,他的离世,是天文学的一大损失。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刚毕业时就失业,直到自己在朋友父亲帮助下进入伯尔尼专利局,有了稳定收入后,才得以专心搞研究(专利局的工作很清闲,他有足够多时间搞物理研究),并在专利局期间完成了相对论、光量子理论等划时代的工作。如果爱因斯坦一直穷困潦倒,天天为钱发愁,相信他的工作会大打折扣。


未知艺术家画的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1571年12月27日—1630年11月15日)(图源:Wikipedia)


科学家的工作,要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奖励机制(所以有诺贝尔奖等各类奖项),天眼开出的工资是足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在天眼的工作也是荣耀的。但一场正常的招聘被宣传成了“子贡赎人”,让人生生感觉到那些应聘者不是在求职,而是在牺牲。人类用几百年时间健全了科研体系,其中一大成就就是避免了开普勒当年的悲剧重演,而不是鼓励科学家忍饥挨饿搞科研。


对于一个科研人员,需要做到的最重要的三条规则就是:不违法、不抄袭、不造假,没有“不计薪酬”这一条。如果有人愿意牺牲,我们要致敬,但却不宜用来宣传。因为,“子贡赎人”式的宣传,只会让大量有志于科研的优秀人才对科研望而生畏,对科研的影响只能是负面的,而不可能是正面的。欧美国家没有这样的感人事迹(开普勒讨薪病死之类的事件,被作为惨剧反思,而不是作为正能量事件来宣传),但欧美科学界在过去几百年来没有因此衰落,因为正常的薪酬与激励机制吸引了大量有才能的科学家投入到科研之中


我们当然还会想到过去几十年老科学家如何牺牲自我的故事。但说实话,过去四十年来的老科学家们的生活绝对在社会平均水平之上,他们有单位分配的房子,有各种保障,没有几个是吃不饱饭的,他们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报酬。科学家拿钱搞科研,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就可以了,不额外承担感动国人的责任。


文章头图及封图片来源:chinadaily.com.cn

参与讨论
2 条评论
评论
  • 2018/11/09

    你不牺牲,他不感动。这是种畸形的公共道德

  • 何东明 2018/11/08

    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去探索 ,王应睐。科学并不是要拿你的命,bug头图,明明logo写着大公网?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