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大旗作虎皮:诺奖得主能代表“世界最高水准”吗?-深度-知识分子

拉大旗作虎皮:诺奖得主能代表“世界最高水准”吗?

2018/11/13
导读
拿诺奖得主当噱头,拉大旗作虎皮。

pixabay.com


撰文 | 李晗冰(《知识分子》专栏作者)

责编 | 程莉


   


从这一点上看,中国科技确实水平大涨——以前开个会、办个论坛,有两院院士参加就很高端了,现在则非得诺奖得主出席才有派儿。


而且,光有诺奖得主出席还不够,就连有些会议、论坛的名字,也要戴上“诺奖”的桂冠。比如,已连续举办五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比如刚刚举办的、26位诺奖得主出席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这个论坛的名字最初就叫“2018全球诺贝尔奖科学家论坛”,不知何故,“开坛”之前又改了。聚集众多诺奖得主的“诺奖医学峰会”“顶尖科学家论坛”,到底分享了什么样的“世界顶级智慧”、刮了什么样的“最强大脑风暴”?


笔者仔细学习了有关资料,有几个疑问如鲠在喉,说出来供大家讨论。


一:诺奖得主能代表“当前世界最高水准”吗?


有这么多诺奖得主出席,会议、论坛的内容自然“高大上”起来,要么是“世界顶级智慧”“全球生命科学界最高规格的盛会”,要么是“世界最强大脑风暴”“全球顶尖的原创科学思想和科研成果的智慧盛宴”。


我个人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科学技术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直在不断更新、变化。特别是在今天,知识更新之快、技术迭代之疾,堪称“日新月异”。在这种你追我赶、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状态下,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只能“各领风骚三五年”。因此,在科技领域只有更高没有最高,很难说哪一项发现、哪一个发明能一直代表“世界顶尖智慧”“世界最高水准”,而只可能是同时期某个领域非常重要的工作。


其次,诺奖得主和我国的院士一样,评选时所依据的是科学家之前做出的原创发现或重大发明——近的是十几年之前,远的是几十年之前。有研究数据显示,20世纪40年代以来,全球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平均年龄是37.1岁,而他们获奖时平均年龄是59岁。


如果说诺奖得主当年做出重大成果时能代表那个时期的“世界最高水准”,还说得过去;但是在十几年、几十年获得诺奖之后,还说他们代表“世界最高水准”,恐怕是时态搞错了。就是诺奖得主,恐怕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世界最强大脑” “代表各自领域当前世界最高水准”。


更何况,前来我国出席“峰会”、“论坛”的诺奖得主普遍年龄偏大,最小的接近70、最大的80有余,宣扬他们“代表各自领域当前世界最高水准”、给他们戴上“世界顶级智慧”“世界顶尖科学家”的帽子,合适吗?


二:各界人士济济一堂,演讲、讨论的时间只有几十分钟,诺奖得主能讲什么?


庄子有句名言:“夏虫不可语冰”,意思是说:生活在夏天、没见过冬天的虫子,不要跟它说冰雪的事,说了它也听不懂。隔行如隔山的科技界就更是这样,专业的话题跟专业的人聊才有价值,否则就是隔靴搔痒,真是像对牛弹琴,讲的人、听的人都白耽误工夫。


按理说,大老远把这些聪明绝顶的老科学家请来,应该给他们宽裕的时间和本专业的人坐在一起聊,才有可能深入探讨、充分交流。但是但是,看看台下坐的,既有教授、医生、学生,还有企业家、金融家、政府官员,其水平差异和行业跨度都很大。真可谓五花八门、三教九流;而且,从会议公开的议程上看,给诺奖得主安排的发言时间,不过二三十分钟。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议程之一


时间如此之短,还要照顾来自不同领域的听众,诺奖得主能讲些什么?相互之间又怎能深入交流、探讨?


看看媒体对在贵阳召开的2017第四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的报道吧——


五位诺奖得主、十余位中美院士、千余位权威专家并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新锐领袖、资深投资机构齐聚贵阳,围绕“科学:事实与虚构的博弈(Science-Fact and Fiction)”这一主题,共商我国医学科技创新大计……


本届峰会汇聚了世界顶级智慧,足可谓全球生命科学界最高规格的盛会。包括理查德·罗伯茨、朱棣文、巴里·马歇尔、罗伯特·默顿、兰迪·谢克曼在内的5位诺贝尔奖得主和10余位院士、近百位医学专家将高峰对话、诺奖大师公开课、论坛的形式,由气候变化、转基因生物等目前全球忽略的重大问题的事实真相切入,集群智,聚合力,引发全球最强大脑风暴,就中西医相容互鉴、精准医学、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且不说“科学:事实与虚构的博弈(Science-Fact and Fiction)”这个命题是否准确,也不说“气候变化、转基因生物”等重大问题是否被“全球忽略”,单是让朱棣文这位物理学家出席“医学峰会”,讨论中西医相容互鉴、精准医学、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等,就够奇葩的了。

   

三:诺奖得主能为产业发展献什么良策?

 

凡是请诺奖得主出席的“峰会”、“论坛”,所宣扬的宗旨都十分宏大:既要分享顶级智慧,又要培育科技产业。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从科学发现的“最先一公里”贯通产业培育的“最后一公里”。    

  

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官网(网址http://www.nobelsummit.com对2018·第五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的介绍——


2018·第五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将于2018年9月7日-9日在海南海口、9日-11日在四川成都、11日-12日在浙江杭州举办。今年的大会将以“肿瘤创新治疗的前沿与方向”为主题。特邀 5 位诺贝尔奖得主、数位中美院士参会,在展示他们科研成果、分享智慧思想的同时,与现场嘉宾进行精彩互动。峰会……重点探讨创新创业新常态下的生物医药产业新机遇和新趋势,从科研创新、技术转化、产业升级、新政解读等多个维度探讨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免疫治疗等热点话题,全方位探寻生物医药产业的产融研一体化创新发展……


这是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对“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介绍——


论坛将充分发挥诺奖得主等顶尖科学家的引领作用,打通科技创新链的不同环节,聚集分散在全球的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和优质项目等资源,吸引众多国内有潜质的优秀科学家;搭建综合性科创平台,服务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建设,力争成为上海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新名片、中国原创科技诞生的起源地、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策源地。

 

这样的宏愿固然美好,但恐怕很难实现。


且不说参加峰会、论坛的时间非常有限科学家和金融家、企业家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效对接——即便是对接得上,要靠这些搞基础研究的诺奖得主们“打通科技创新链的不同环节”、助力产业升级,恐怕也是“拉着和尚认亲家——找错人了”。


原因不难理解:诺奖得主们搞的大都是非常基础的理论研究,他们的长项是科学探索、发现新知,鲜有“培育产业”的经验。期望这些搞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们为培育高科技产业甚至“诺奖经济”建言献策,与“缘木求鱼”何异?


科技创新恐怕是天底下最讲究实事求是、认真踏实、严谨细致的,无论是科学探索、技术开发,还是产品创新、学术交流,都需要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来不得半点虚假,更容不得忽悠。既然想方设法、花钱费力请这些诺奖得主来,会议、论坛能不能守正务本、实事求是,组织得更专业、安排得更科学一些?如果一味拿诺奖得主当噱头、拉大旗作虎皮,尽管看上去热闹非凡、听上去冠冕堂皇、表面上皆大欢喜,但曲终人散之后究竟取得了怎样的实质性成果?答案恐怕只有天知道了。 


制版编辑 | 皮皮鱼

参与讨论
1 条评论
评论
  • 何东明 2018/11/13

    阿拉上海滴水湖论坛拉大旗作虎皮:诺奖得主能代表世界最高水准吗。。我感觉诺奖都是老前辈很早以前的工作,这样来看,顶尖离他们也就远啦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