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病毒在哪里-深度-知识分子

神奇病毒在哪里

2019/07/18
导读
你知道封面里的是哪种病毒吗?

流感,influenza。如果你闭上眼,大声把这个词念出来,它听起来真是非常可爱,如果用来做一个古老宜人的意大利村庄的名字,一定非常合适。但也正是这个词,在1918年“西班牙流感”(H1N1)中造成了5亿人患病,相当于当时1/3的世界人口,以及4000万至5000万人死亡,超过了一战的死亡总和。

撰文 | 安航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的心里一直有个疑问,除了与自己专业相关,有谁没事干会去看《病毒星球》这样的病毒科普读物呢?在看完这本不到150页的“小书”之后,我不禁想起了狸猫有顶天家族的信条“有趣即正义”。


作为一个非临床专业的医学生,之前看教科书上讲的病毒就好像在看动物园里挂在笼子外面的铜牌,该病毒属于什么科,多大什么样,具体有什么理化性质其传播方式是什么样,通篇看下来脑子里的四个大字是“考试重点”。但是看《病毒星球》就好像跟着一个动物管理员在看真正的动物,每一个病毒背后都有一个探索发现的小故事,人类在认识病毒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探索未知的世界,并不断总结规律吸取教训,加固人类的防御堡垒。阅读的过程中会让你感叹科学研究的曲折和奇妙,同时也对生命和宇宙更加敬畏。


这本书的作者Carl Zimmer是美国著名的科普写作者,专栏作家,重点关注遗传、进化和寄生虫等主题。相比较传统的科学家,Zimmer笔下的病毒更贴近生活也更有趣。全书从1935年人类通过认识烟草花叶病毒首次揭开病毒世界的“神秘面纱”开始引入,分了三个主要版块讲述了我们提起病毒总会想到的“老朋友”流感病毒、鼻病毒等;打开病毒研究新世界大门,“无处不在”的病毒噬菌体、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等;还有与人类纠缠不休斗争到底的一些极为可怕的病毒,如HIV、埃博拉病毒等。


Zimmer角度清奇,每一种病毒的小传都可以拥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标题。“2600万年的水晶洞里存活的家族”,“震惊!长着鹿角的兔子与‘树人’竟是因为它”,“你的DNA里有病毒的影子”,“猴子集体爆裂身亡之后下一个就是人类” ,“潜伏在冷却塔里的外来生命”等等。想知道标题背后的故事,就请走进《病毒星球》。


Carl Zimmer本人,我还专门找了他的讲座和评论来看,可以说是相当帅气有才华了(图源:carlzimmer.com)


创意十足的流感病毒

对普通百姓来说,最熟悉的应该就是流感病毒了,我很喜欢作者介绍流感的第一句话:

流感,influenza。如果你闭上眼,大声把这个词念出来,它听起来真是非常可爱,如果用来做一个古老宜人的意大利村庄的名字,一定非常合适。


我闭上眼,念出这个词,确实感到有音韵美的可爱,但同时也想到了正是这个词,在1918年“西班牙流感”(H1N1)中造成了5亿人患病,相当于当时1/3的世界人口,以及4000万至5000万人死亡,超过了一战的死亡总和。


流感病毒(图源:worldofviruses.unl.edu)


流感病毒会随着病人的咳嗽、喷嚏和鼻涕飞沫扩散,而通过各种方式偶然进入鼻孔和嗓子的病毒最后会进入到气管壁细胞里进行扩散,并进行破坏,他们所过之处就好像“割草机工作过的草地”。保护膜一旦被病毒破坏,病原体就可以长驱直入最终引发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科学家试图做出对抗流感的疫苗,但这并不容易,因为流感病毒太有创意了。病毒世界的“性”就是病毒的基因重配,经常会有不同类型的病毒通过重配而产生的新的组合。在复制的过程当中还有可能进行“突变”,就有可能给病毒带来繁殖优势。这些组合和变异一通操作下来,就可能有创意地产生可以在人际传播的、通过呼吸飞沫就可以传播的、免疫系统无法有效识别的、人类浩劫的种子。


病毒的传播太快了,变异也太快了,2009年带来“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的“猪流感”——甲型H1N1病毒——被科学家通过基因测序证明,是经过了数十年演化三株病毒重配合一的病毒。“老朋友新面貌”让科学家们防不胜防,但是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试炼中,各个国家的卫生监测网络也愈加成熟,对病毒演化的追踪也在不断帮我们优化对下一次流感的预测。病毒和人类旷日持久的battle,也是人类不断学习、激励成长的过程。


病毒从未消失,就算被弹到天边也会像灰太狼一样留下一句“我一定会回来的”,下集继续。


病毒也能帮助人类

很多知道病毒的人难免“谈病毒色变”,视之为洪水猛兽,其实在病毒星球上也不全是坏病毒。1917年,在部队当医生的德雷勒从病人的粪便中发现了可以杀灭细菌的生命,他给它起名为“噬菌体”。噬菌体铆定细菌,将自己的DNA注射到细菌体内从而对细菌进行围剿,德雷勒医生希望通过噬菌体来治疗细菌疾病。他亲自吞服和注射了一些噬菌体,证明了其对人体的安全性,然后开发了噬菌体药物用来治疗痢疾,通过病毒来杀灭细菌。但是这项研究并没有快速发展,因为很快,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从而揭开了抗生素使用的帷幕。


噬菌体


人类发现并应用抗生素被认为是一大革命,抗生素不是活的生命,而是真菌或细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它高效而粗暴的完成自己的绞杀任务,相比较不稳定且有很多未知因素的噬菌体病毒,人类显然更喜欢这类没有感情的机器杀手。但是抗生素的有效也导致了人们的盲目滥用,正常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导致菌群失调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另一方面随着抗生素抗菌谱变广,耐药基因在细菌间传播也导致了“超级耐药菌”的出现——从来就没有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时一些科学家提出,细菌可以演化,我们噬菌体也可以啊,如果再有人类技术的buff加成也许就可以与之一战了,于是这种研究又开始开展起来。除了噬菌体之外,近期也有刷屏的新闻说发现了“能杀死癌细胞的感冒病毒”,大意是使用柯萨奇病毒感染癌细胞会使肿瘤细胞升温最终杀伤癌细胞,当然我们不应该盲目激动,相关的治疗方法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这至少告诉我们,病毒并不是只会带来灾难,好好运用也可以成为帮助人类的利器。


可怕的埃博拉

时下正在热播的美剧《The Hot Zone》(中文译名:血疫),讲述了Julianna Margulies饰演的军人科学家Nancy在1989年抵抗埃博拉病毒时发生的故事。这个美剧改编自纪实文学《The Hot Zone》(中文译名:血疫——埃博拉的故事),作者Richard Preston用仿佛纪录片一样的写作方法真实而鲜活地再现了埃博拉病毒神秘的起源,传播的恐怖和人类对它的处理。恐怖小说家Stephen King评价说“血疫的第一章是我这辈子读过最可怕的”。我想《血疫》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他讲述的是真实的故事,不是做个噩梦醒来之后还是朗朗乾坤,埃博拉病毒带给人类的是真实的流血与死亡


(图源:《血疫》)


Preston说自己是Zimmer的死忠粉,《病毒星球》里的埃博拉病毒相比较而言更加冷静客观。公路切割开了非洲的雨林,同时也把原来只在动物身上流传的病毒带向了世界。非洲的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化的速度也在加快,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并没有跟上。当疫情爆发的时候,只有少数人具有医疗卫生经验,而病人被送到医院首先感染的也是医护人员,这就导致其疫情的控制更加艰难。我国目前在做的创新卫生外援方式重视关口前移,就是为这些国家提供医疗产品和技术的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疫情监测报告系统,培训当地人才,从而把病毒一早扼杀在摇篮里,帮助他国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总之,《病毒星球》是一本并不枯燥的科普读物,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看这本书可以帮助你打开病毒世界的大门,了解生命的更多形式,也能让你认清病毒本质,不会盲目情敌或者盲目恐慌。而相关专业的读者通过阅读则可以获取科普知识的写作方式,通过小故事引起读者的兴趣,采用比喻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从而加深自己对学科的理解和热爱,并可以产生更多的思考。最后,也推荐一下Preston的《The Hot Zone》,这本书更具有文学性、也更直观地反映了公共卫生这个学科的重要性。

《病毒星球》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考资料

[1] https://carlzimmer.com/

[2] http://worldofviruses.unl.edu/

[3] http://todaycolombia.com/no-ebola-in-colombia-says-minister-after-checking-3-suspected-cases/

[4] http://fangtan.china.com.cn/2018-08/20/content_59436253.htm



文章头图及封面图片来源:cdc.gov,图示为丙型肝炎病毒。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