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瑞夫人:“你见过我的瑞?” | 王丹红专栏-深度-知识分子

吴瑞夫人:“你见过我的瑞?” | 王丹红专栏

2020/05/05
导读
吴瑞教授逝世十二周年纪念

2019年4月24日,王丹红(右)和先生在纽约绮色佳肯德尔疗养院,见到90岁的吴瑞夫人陈智龙(中)。



编者按
在新型冠状病毒肆疟全球之际,2020年4月5日,93岁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发表演讲,呼吁英国人民保持团结共度时难,她说:“这是一段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时期…我们与全球各国共同努力…我们将取得成功…我们将再重逢。”
 
这是女王在位68年间第五次发表特别演讲,她在这次演讲中提到了自己的第一次公开演讲,她说:“这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公开广播,那是1940年,当时妹妹协助,我们作为孩子,从温莎城堡这里向其他孩子讲话,他们被迫从家中疏散,送到安全的地方。如今,很多人再次感受到与亲爱的人分享的痛苦,但今天,如同当时一样,我们内心深处明白,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
 
女王的这一段演讲,令《知识分子》专栏作者王丹红想起今年应该91岁的吴瑞太太——陈智龙。1940年,11岁的陈智龙作为中华民国驻英国外交官的女儿,随疏散令从英国回到美国;如今,她住在纽约上州绮色佳城的一家疗养院。

一年前,2019年4月24日,王丹红和先生到绮色佳拜访了吴瑞太太,之后写出文章:“吴瑞太太:你见过我的瑞?——瑞教授逝世十二周年纪念”。

今天,我们刊发这篇文章,并祝福吴瑞太太身体健康、平安度过疫情。

撰文 | 王丹红

●         ●         

Christina是天底下最善良最可爱的人,几乎可以说不像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她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在家里里里外外一把手。吴瑞一年不知道要往家里带多少客人,都是她一日三餐伺候着,从无怨言。她比吴瑞更不爱张扬,从不出头。我们请吴瑞来开会的时候多次请他也带上太太,吴瑞总是说:“Christina不喜欢旅行。”多么高雅的借口。
—— 顾孝诚 2009年2月

2008年2月10日,美国康奈尔大学吴瑞教授因病离世;2月12日,在北京大学办公室,顾孝诚教授在接受我和同事何姣的专访时,提到吴瑞夫人Christina(陈智龙)

弹指挥间11年,2019年4月24日,在美国纽约上州的绮色佳小镇的一家疗养院,我第一次见到了90岁的吴瑞夫人。获知来意,她第一句话问:“你见过我的瑞?” 我百感交集,含泪点头,告诉她2007年夏天,我在北京专访过吴瑞;2008年初,写过吴瑞的纪念文章。
 
2007年在北京采访吴瑞时,吴瑞希望我能够写他父母吴宪(Hsien Wu)和严彩韵(Daisy Yen Wu)的故事,他们是1920年代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工作的中国第一代生物化学家。这是一个长达百年涉及中美两国的人和事,当时,有些问题我没有弄清楚,因此一直未写文章,心中留下遗憾。
 
天赐我良机!我怎么想得到:十二年后,在太平洋的另一端,在纽约绮色佳疗养院的会客厅,吴瑞夫人向我和先生讲述了她记忆中的吴瑞家族往事,还有以吴瑞母亲严彩为大姐的上海滩严氏三姐妹传奇。
 
一幅百年间从上海、南京、北京到纽约的大家族画卷,一幅中国现代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百年回望。1919年,26岁的吴宪在哈佛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20年成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第一批中国教授;1920年代,严彩韵、严莲韵、严幼韵三姐妹,分别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大姐严彩韵192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硕士学位。
 

1920年代,严家三姐妹,彩韵(中)、莲韵(右)和幼韵(左)。

 
严家三姐妹的婚姻珠联璧合,三个家庭均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过卓越贡献。1924年12月,大姐严彩韵与协和医学院教授吴宪结婚;1929年,小妹严幼韵和民国政府外交部外交官杨光泩结婚,杨光泩1920年考取清华庚款奖学金,1924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国际法和政治学博士学位,1942年作为中华民国驻马尼拉公使因公殉职;1959年,严幼韵和资深外交官顾维钧结婚;1932年,二姐严莲韵与上海银行家徐振东结婚,徐振东1925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1929年获密歇根大学工程学硕士学位,归国后曾任沪江大学教授,1931年转行做银行家。
 
吴瑞母亲严彩韵,不仅是严家大小姐,更是吴宪的贤内助;不仅是孩子们的慈母,更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她的一生,在两个家族中,缔造了温暖幸福伟大的传奇。
 
今天,谨以此文,纪念吴瑞先生逝世十二周年。故事源于一次神奇相遇。
 

目 录


1.  奇迹之遇

2.  北京皇城 成长岁月

3.  2017年 吴瑞专访

4.  严家新女性 读书成才 走向世界

5.  相夫教子 编外助手

6.  吴宪  黄金岁月

7.  “吴瑞想在70岁后集中精力做研究”

8.  “发展中国科学事业是我父亲一生的愿望”

9.  金陵玫瑰

10. “君子爱生 得之有道”

NO.1
奇迹之遇
2019年4月24日上午,纽约州绮色佳市中心教堂纪念花园,王丹红抚触吴瑞家族纪念砖。王鸿飞/摄

作为《知识分子》的专栏作者,我从2015年开始仔细研究李佩的百年人生。四年后,2019年4月,我和先生从纽约驾车出发,驶向康奈尔大学所在地——纽约上州小镇绮色佳,寻找 “两弹一星” 功勋科学家郭永怀先生和夫人李佩的足迹。
 
1946年9月-1956年8月,郭永怀任教于康奈尔大学航空工程研究院,并在此期间结婚成家。在探访郭李故居的第二天早晨,我和先生在市中心散步,惊奇地在教堂草坪前的纪念园里(Memorial Garden),发现了一块拼音显示可能是中国人的家族纪念砖(Memorial Brick。先生立即在手机上查阅这个名字,他告诉我:这应该是中国科学家吴宪家族的,他的儿子吴瑞曾任康奈尔大学的教授。我茫然地问:“吴宪是谁,我好像听说过这个名字?”
 
几分种后,刹那间,我突然想起来:2007年在北京我曾对康奈尔大学的吴瑞教授作过专访,他的父亲是吴宪1920年第一位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工作的生物化学家,母亲严彩韵是中国第一位生物化学家!天啊,这就应该是吴瑞家族纪念砖!
 
我被这一发现惊得目瞪口呆:难道是冥冥之中天意?1920-1937年,李佩家庭和吴瑞家庭是北京皇城里毗邻而居的邻居。100年后,在太平洋的这一边,我怎么会在纽约绮色佳因寻找李佩而看见吴瑞家族?北京皇城大家庭的纪念砖,怎么可能出现在纽约州的一个小镇?
 
在北京做科学记者12年间,我采访过李佩,也采访过吴瑞,可是,我从来没有将他们的人生联系起来。今天,这两个有着百年经历的家族,在生死之间,却在我眼前奇迹重逢!
 
就在我惊诧困惑时,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纽约州绮色佳第一长老会教堂牧师 Kirianne E. Weaver。图源:firstpresithaca.org

 
我抚摸着地砖上吴瑞家族的名字,茫然地抬头张望,就在一瞬间,看见不远处停车场上一位刚下车的女士望着我、并向我走来。她是这个教堂的牧师,她向我解释了吴瑞家族的故事,她问:
 

“你认识吴瑞夫人吗?她90岁了,住在疗养院,有时会到教堂来做礼拜……我可以带你们去见她……”

 

“啊!吴瑞夫人还活着?纪念砖上不是有她的名字吗?……我可以见到她?这是真的吗?天赐礼物!我要去!”

 
当天下午,在牧师的带领下,在绮色家疗养院的图书馆里,我和先生见到了90岁的吴瑞夫人——陈智龙女士。
 
获知来意,她第一句话问:“你见过我的瑞?” 我百感交集,含泪点头。
 
2007年7月21日,79岁的吴瑞应邀参加在北京大学举办的CUSBEA项目25周年庆祝会;7月24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华人生物学家协会年会及生命科学前沿学术研讨会上,华人生物学家协会授予吴瑞 “终身成就奖”,表彰他对中国生命科学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在这两次会议期间,我当时作为科学时报社记者采访了吴瑞,他高兴地说:“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接受采访!”
 
吴瑞1928年出生在北京,父亲吴宪和严彩是中国第一代生物化学家、1920年代任职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第一批中国学者、中国生物化学研究的开路先锋。1949年,吴瑞全家到美国。1981年,作为康奈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吴瑞向中国政府提议并创办了 “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1981-1989年间选拔了422位中国优秀研究生赴美国留学,为中美两国和世界培养了整整一代生物学人才。

我的专访文章:“吴瑞:这是我一生中可以骄傲的事”,发表在2007年7月26日出版的《科学时报》上。但我怎么想得到,我第一次对吴瑞的采访,也成为最后一次。
 
半年多后,2008年2月10日,吴瑞因心脏病在美国去世。

 

NO.2
老北京皇城 成长岁月
1934-1949年,吴宪严彩韵的家,北京朝阳门内芳嘉园。
 
2007年7月的一天,90岁的李佩在北京中关村家里,读到了我写吴瑞的文章,打电话到报社办公室问我:
 
“吴瑞还活着?”
“是的!李老师,我几天前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采访了他……您认识吴瑞?”

“当然认识了,我当年参与了CUSBEA项目英文考试的组织工作。我还认识顾孝诚,我父亲和她父亲当年(1930年代)是天津开滦煤矿局的同事,她父亲也是康奈尔大学的留学生……你有她的电话吗?”

 
这个纵横交错的联系令我惊喜:几十年前的老朋友能因我的文章而重逢。但那时,李佩没有告诉我的另一个事实是:在她成长的岁月,1920-1937年,她的家庭和吴瑞家庭,在北京皇城里毗邻而居,李佩的父亲李保龄留学英国伯明翰大学,1915年回国后曾做过北京大学教授;吴瑞的父亲吴宪,1919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任职北京协和医学院。他们都是大家庭,李佩有五个兄弟姐妹,李佩是大姐;吴瑞也有五个兄弟姐妹,吴瑞是长子。
 
我是在2015年作为《知识分子》专栏作者,开始研究李佩的一生经历时,才了解到这一事实,也明白了2007年李佩打电话询问吴瑞情况时的又惊又喜。
 
老天爷再次给了我一个机会!2019年4月,冥冥之中,我和先生在康奈尔大学所在地,因寻找李佩故居而发现吴瑞家族!
NO.3
2007年 北京 吴瑞专访

2007年7月21日,吴瑞和顾孝诚在北京大学CUSBEA项目25周年庆祝会

 
他们今天的成就很好,我的期望实现了。人才是长久的事,中国有一句古话“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在25年的时间里,我做的这事得到一些结果,这是我一生中可以骄傲的事,希望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 吴瑞 2007年7月21日 北京大学CUSBEA项目25周年庆祝会
 
2007年7月,吴瑞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两个会议:在北京大学举办的CUSBEA项目25周年庆祝会,以及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华人生物学家协会年会。当时作为中国科学院科学时报社记者,我应邀参加这两次会议;7月初,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我第一次遇见了三位即将全职回国的华裔学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施一公、西北大学教授饶毅、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科学家鲁白
 
作为新闻发布会主持人,施一公对记者们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华人科学家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一次盛会,将有诸多重量级华裔学者参会作并报告,希望各位记者能有机会采访他们,我们会尽力帮助你们采访……
 
在CUSBEA项目25周年庆祝会上,我第一次见到吴瑞先生,希望能采访他,他高兴地同意了。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接受采访,我愿意给你谈谈CUSBEA项目的事情……我的父母都是在美国接受研究生和博士训练,他们相信这种训练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到关重要,我希望能帮助更多生物化学专业的优秀中国青年到美国接受博士训练……你知道我的父母吗?”
 
我说不知道,吴瑞告诉了他父母的名字。他说:“我父母是中国第一代生物化学家,1980年初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写过专门文章介绍我的父母,我回美国后给你寄一份我父母的文字资料。”
 
当时,身旁的另一位教授对我说:你应该好好写一写吴先生的父母,特别是他母亲,中国第一代女科学家,他母亲家族的姐妹是20世纪初上海滩著名的三姐妹,堪比宋氏三姐妹,只是大家不知道而已。
 
2007年7月26日,《科学时报》刊发了我对吴瑞的专访文章;9月,我在办公室收到了吴瑞寄自美国的父母文件。
NO.4
严家新女性 卓尔不凡


左:严彩韵 右:1929年9月8日上海,杨光泩和幼韵(右二)婚礼,首席伴娘莲韵(左一)

 

尽管出身于保守家庭,但严家父母相当开明,认为无论儿子女儿都应该接受现代教育。彩韵热衷学术,1921年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她在史密斯学院学习一年后,于1923年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硕士学位。莲韵也是个好学生,先后就读于上海中西女校、天津中西女中,192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毕业后头几年到安徽条件非常艰苦的一所学校任教,后来因身体原因被迫回上海,父亲的其他子女当时都还在上海读书。

 
我们当时居住的房子相当宏伟,现在已经没有人住在如此庞大的房子里了。它的花园院墙绵延了静安寺一带的半个街区和地丰路的整个街区。正门门房住着一个印度人和中国警察及家人。大楼北面是另外一排房子,包括马厩和一个可容纳六辆汽车的车库。
—— 严幼韵 2014年《一百零九个春天——我的故事》
 
严彩韵1902年出生于上海巨商严家,父亲严子均母亲杨氏共有六个女儿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女孩夭折,她成为家中长女,妹妹莲韵出生于1903年、幼韵出于1905年、华韵出生于1911年。
 
受大姐彩韵爱知识的影响,莲韵和幼韵从小学到高中,分别在上海和天津上教会学校、在南京和上海上大学,但小妹妹华韵则非常传统,没有到学校读书,17岁时在父母主持下结婚。因此,严家知识新女性应该是指彩韵、莲韵、幼韵三姐妹。
 

1897年 中国通商用银行大楼 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6号

    
严彩韵的祖父严信厚(1839--1907)是严氏大家族的奠基人,曾任中国最大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任董事长;1901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成立,他出任首任主席,公所改为上海商务总会,他担任第一任会长。
 
从宁波钱庄学徒到上海大银行家,严信厚的经历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典型。他183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慈溪,早年在宁波一家钱庄当学徒,17岁时供职于上海一家银楼;1870年代,他经人引荐成为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的幕僚,1885年被委任为海关税务司,因公务奔波于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和宁波,在各处均有房产,但定居上海。虽有官职在身,严信厚的兴趣还是在工商业,创办了宁波通久源纺织局、上海同利机器麻袋公司,以及数家纺纱厂、面粉厂和榨油厂、高档绸缎庄、陶瓷厂等,是将现代机器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严信厚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儿子严子均继承父业,两位女儿结婚成家后,均是在家相夫教子的传统女性。到了严家第三代,彩韵莲韵幼韵三姐妹成长为知识新女性,她们读书成才、卓尔不凡,走出家门、走向世界。
 
1910年,8岁的严彩韵和妹妹莲韵一道,到上海最好的小学中西女塾附小读书,接受西方文化熏陶;在此前三年,1907年,14岁的宋庆龄和9岁的宋美龄,在姨父温秉忠的带领下,从上海启程赴美留学。宋氏三姐妹均是上海中西女塾的学生。学校离她们在塘沽路的家有好几条马路,家里用马车接送两个穿着时髦衣服的女孩儿去上学,成为一道风景。三姐妹分别在上海和天津的中西女中上学。
 
左:上海中西女塾小学部  右:上海中西女塾学生宿舍

19世纪未20世纪初,宋氏三姐妹霭龄、庆龄和美龄,就读于上海中西女塾
 
1917年,15岁的严彩韵高中毕业,当时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尚未开始招收女生,她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入学第一年,她以第一名成绩获得学校发给新生的最高奖学金“理事奖学金”,她当即将奖学金捐给金陵女大的附属小学。

每年寒暑假回家,彩韵就给妹妹们讲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1920年,莲韵高中毕业,也考入金陵女子大学。两姐妹同学一年,同住在一间宿舍里。
 
1921年,严彩韵大学毕业,在父亲的资助下,留学美国史密斯女子学院,主修食品化学和营养学,当时史密斯女子学院和金陵女子大学是姐妹学院;1922年秋,她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师从食物化学和营养学权威谢尔曼教授和罗斯教授。
 
当严彩韵还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由纽约洛克菲洛基金会资助、创立于1917年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在美国招聘聘请优秀的留学生。哥伦比亚大学推荐了严彩韵。
 
1923年5月,21岁的严彩韵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硕士学位,6月启程回国,9月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担任助教,在这里,她遇见了一生的爱人——吴宪。
NO.5
严彩韵:编外助手 相夫教子


在哈佛大学医学院 “吴宪厅”,严彩韵和家人合影,吴瑞身后的塑像为吴宪

    
1925年,严彩韵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并随丈夫到欧洲作学术访问。欧洲之行结束后,她因怀孕而回国,她曾非常惋惜地说:“我最美好的一个梦想因此就再也未能实现,朋友们风趣地说,我这个太太是用一个博士换来的。”
 
吴宪年长严彩韵9岁。他1893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一个官学并著的家庭,祖父吴维贞(1831-1903)是当地一位大盐商,父亲吴小铿(1874-1954),母亲梁蓉孚(1875-1939)。他6岁入私塾读经启蒙,1906年入全闽高等学堂预科班,接受新式教育;1911年春,18岁的吴宪考取北京清华留美庚款奖学金,8月乘船赴美国留学。行前他回家省亲,奉父母之命与一位素不相识的姑娘结婚。
 
1916年,吴宪在麻省理工学获理学学士学位,留校任助教;1917年秋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师从奥托·福林(Otto Folin,1867-1934)教授,从事血液化学研究,1919年获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一种血液分析系统》(A System of Blood Analysis)获生物与临床化学界重视,被认为 “引发了一场血液化学方面的革命”。之后,他在哈佛大学做了一年做博士后,其间完成血糖定量分析的改进,大大推进了后来胰岛素的发现。研究成果发表后成为血液化学的经典,他的名字以“福林-吴”的形式为生物化学界所知。
 
吴瑞兴趣广泛,在哈佛大学期间,他骑马、游泳、打网球、溜冰、跳舞、散步,时常吟颂喜爱的中国古诗,有时也自己写诗。在朋友眼中,他是东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集科学家、哲学家和绅士于一身。
 
1920年,27岁的吴宪回国,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任教。他从福州老家将妻子接到北京,但妻子未曾读书,两人志趣相异,吴宪多方努力,也无法弥补隔阂,最终离异。
 
1921年,吴宪升任襄教(associate 相当于讲师),主持生理化学教学工作;他1924年7月晋升为襄教授(副教授),并担任生物化学系第一届主任,成为协和医学院第一位中国籍主任和最早的三位教授之一(另两位是林可胜和刘瑞恒),任期长达18年(1924-1942)。在此期间,他生命中的天使爱人到了他身边。
 
1923年9月,严彩韵任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助教,与吴宪成为同事。共同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经历,两人建立了深厚感情。1924年12月20日,他们在上海结婚。因协和医学院规定夫妇不能同时任职,严彩韵辞去了协和的工作。
 
婚后第三天,圣诞节前夕,他们远赴美国。吴宪在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做学术访问,严彩韵在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25年夏天,吴宪结束了在美国的访问,一起到欧洲,他们随黑斯廷斯(A.B. Hastings)教授夫妇和幼子,赴欧洲参观大学和实验室。
 
欧洲行程结束后,严彩韵因怀孕而回国,中断了博士学位的研究,从此成为吴宪一生的科研助手。
 
吴宪严彩韵夫妇,志同道合,热爱家庭和孩子。1925年至1931年间,五个子女先后出生,他们努力为孩子们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身旁的朋友们都知道,“没有人比吴宪和妻子彩韵更能欣赏家庭的乐趣,兴趣盎然地分享家庭的温馨…… 没有人比他更能为自己的孩子们而骄傲、快乐。”
 
在2007年的北京采访中,吴瑞曾告诉我,他在北京皇城里长大,家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但内部是欧美式的设备和家具,很舒服,客厅里有沙发、钢琴和壁炉,还有一个游泳池,父亲经常在家里会见中外学者。解放后,这里成为了中国科学院的幼儿园。
 
我惊呆了:1930年代北京紫禁城旁边的四合院家中,居然有游泳池?究竟是什么样的房子呢?在写作的资料研究中,我找到了吴瑞的老家。
NO.6
吴宪  黄金岁月

2007年7月,我专访吴瑞的文章中有一张照片,是吴宪严彩韵和五位子女的合影,但我并不知道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和地点。但这一次的研究中,我读到了吴虹和吴瑞儿子合写的纪念文章,方知这张全家福1949年12月拍摄于美国,为吴宪严彩韵结婚35周年留念。

 
1930年12月,29岁的严济慈博士携夫人从法国巴黎留学归来,他选择在北平物理研究所工作。他说:“当时北京给我的印象非常好,很安静,又有这样的规模。北京人大半保持旗下(旗人)遗风,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我是第一次到北京,觉得北京是可以安定下做工作的地方。那时的北京,所有要做官的人都赶往南京,所有赚钱的人都赶往上海,所以我决心留在北京。”
   
国内学术界有这样一个共识,在中国现代史上,有一个黄金十年期:1927-1937年,在此期间,中国的科学、教育和文化等诸多领域空前繁荣,开启了现代科学研究,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优秀人才。
 
彼时,以紫禁城为中心的北京内城,镶嵌着中国最著名的学术机构,它们如珍珠般熠熠生辉,让古老的皇城闪烁着现代文明的光辉: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法大学等高等院校;北京协和医学院、地质调查所、北平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以及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欧美同学会等学术机构,云集了一大批中国的文艺复兴人才。
 
这十多年,也是吴宪人生中的黄金岁月。1928年,他晋升为正教授,在协和医学院领导一支高水平、高效率的生物学科团队,完成重要的研究项目。1929年,“第十三届国际生理学大会” 在美国波士顿举行,他在会上作主题演讲,首次提出 “蛋白质变性” 理论,认为蛋白质变性与其结构变化有关联;1931年,他在《中国生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正式提出“蛋白质变性说”,以实验数据证明:天然可溶性蛋白质的长肽链,一定是由氨基酸的各种极性基因被分子内的某种次级键,按一定方式连接而形成有规律的折叠;蛋白质分子具有一定紧密构型,内部次级键一旦物理或化学力破坏,构型变化,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严彩韵不仅是吴宪的贤内助,也是他的编外研究助理和顾问。为了研究工作,她自学法语和德语,在实验室做实验。吴宪一生发表了160多篇论文,80%以上是结婚后发表的。
 
1925-1931年,吴家五个子女先后出生。严彩韵极为重视子女的教育,她发动创建了北京明明学校,让自己的孩子们在这所学校读书;课余时间,她安排孩子们打球、游泳、溜冰、打太极拳、弹钢琴,她认为孩子们身体健康和精神愉快是第一位的,并且要求孩子们像父亲一样认真做事,但并不苛求学习成绩。
 
受严彩韵专业的影响,吴宪对营养学产生了深厚兴趣,对中国人的膳食结构进行了一系列营养学研究,提出以膳食改良国民体质。1929年,吴宪与周启源合编的中国最早营养学专著《营养概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他还编著了中国第一部《食物成分表》,主持制定了《中国民众最低限度之营养需要》。
 
吴宪也时常参加京城的沙龙聚会。1932年,在一次清华俱乐部聚餐时,吴宪与胡适、丁文江、蒋廷黻、翁文灏、任鸿隽、陶孟和等讨论知识分子在国家困难和危难时的责任,胡适提出办一份周刊来讨论中国问题;5月,《独立评论》在北平创刊,胡适出任主编;吴宪是发起人和资助者,也是撰稿人。
 
1934年,吴宪在北京朝内南小街芳嘉园胡同,买下一座清皇室府第——桂公府,即清朝慈禧皇太后弟弟叶赫那拉·桂祥公的府邸。这是一座有三进院落的大四合院,吴宪对它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改造,既保持清式建筑的红砖绿瓦、青石地面,又在内部增设了现代的设施和设备。这座中西合璧、富丽堂皇的的大宅子,接待过不少中外医学界名人。
 
吴瑞记得:“有一次,父亲把我们五个子女叫到炉边,对我们讲英文投资(investment)的意义。他很兴奋地说,叫你们受到良好教育是最好的投资,它会在你们身上存在一辈子,而且听你享用一辈子,所以,我不会给你们留下什么物质的东西,因为那对你们有害无益。我不给你们钱,而是设法要你们接受最好的教育,这样你们以后就能够独立生活了。”
 
1935-1937年,吴宪是协和医学院三人领导小级成员之一。
 
严彩韵则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1934年,父亲去世后,她和两位妹妹将各自分得的遗产捐出一部分,为金陵女子大学建了一所医院,又动员吴宪和连襟们为医院采购设备;她是北京国际妇女俱乐部、香山孤儿院、基督教青年会的成员。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向日本宣战,北京协和医学院被迫解散,吴宪退隐家中,读书、练书法。
 
1944年3月,应政府之邀,吴宪到重庆筹组中央卫生实验院,并领导营养所;7月,他被派往美国,作为营养学专家、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的中国代表,参加研究战后经济恢复和重建会议;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回国,1946年开始筹建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同时兼任营养所所长。
 
1947年5月,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吴宪作为中国六位代表之一,赴英国参加第17届国际生理学大会;之后到美国,为国内建立 “人类生物研究所” 作准备;1948年夏天,他计划启程回国,并将购置的书籍和设备寄回国,但两次订票后,却因码头工人罢工而未能成行。1948年3月,吴宪当选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
 
此后,国内局势日益紧张,他永远留在了美国,直到1959年因心脏病去逝。
 
NO.7
“70岁后,吴瑞想集中精力做研究”


自从吴瑞1966年到康奈尔大学工作后,我们就一直住在绮色佳;2000年,吴瑞卖了原来的大房子,搬到现在的疗养院,因为他想集中精力做研究,不愿在大房子里花更多时间,因为管理一个房子是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的,孩子们长大后,我们就不需要大房子了。
—— 吴瑞夫人
 
2007年7月,在北京采访吴瑞先生时,我问:为什么1949年1月,您母亲会带着五个已成年的子女,离开北京到美国?
 
吴瑞说:“当时国内北方在打仗,但我们并没计划要离开,还在等父亲回国。但1949年1月的一天,从山西逃难至京的几个中学生到家中借宿,母亲同意了,后来几天中,家里又陆续住进了几十名学生,让家人无法正常生活,母亲感觉到了危险,决定带着我们五个子女到美国与父亲团聚。当时非常不容易,我们一家人从北京到上海再到香港,历尽艰辛,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才到美国。”
 
2019年4月,我见到吴瑞夫人,谈起这段往事。
 
她回忆说,大约是1951年在纽约的一次聚会上,经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的介绍,吴瑞和她认识了。在他们的婚礼上,双方的母亲才发现,原来在1949年1月,她们是同乘一架飞机离开北平的。
 

1940年,伊丽莎白首次代表英国王室向二战所有避难中的孩子发表广播讲话。旁边是她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

 
吴瑞夫人出生在美国,她的父亲是民国时期的外交官,母亲是北京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她随父母驻英国。1939年,英国对德国宣战,她随疏散令被送回美国。
 
自从吴瑞1966年到康奈尔大学工作后,吴瑞夫妇就一直住在绮色佳;2000年,吴瑞卖掉了大房子,搬到现在的疗养院,“因为他想集中精力做研究,不愿在大房子里花更多时间,管理一个房子是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的。”
 
2008年2月10日,吴瑞在绮色佳卡尤加医疗中心(Cayyuga Medical Centre)因心脏骤停离世,享年79岁。如今,陈智龙依然住在2000年她和吴瑞到疗养院时的房间。她说,房间里依然是吴瑞生前的样子,有写字台和书,好像每天都和他生活在一起。
 
在美国,吴瑞姐弟五人均成为高级专业人才,两位姐姐获硕士学位,吴瑞和弟弟妹妹获博士学位。吴瑞尤为突出,他1950年获阿拉巴马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55年获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1966年成为康奈尔大学副教授,1972年晋升为正教授,2004年被任命为理博蒂·海德·贝利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教授。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他对基因工程技术发明做出突出性贡献,他发明的DNA测序方法,经其他科学家发展和改进,成为世界上通用的大规模DNA测序手段;他发明的联接子和衔接子至今仍然是 DNA克隆基本工具,DNA重组技术导致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建立,他主编的《重组DNA》曾风靡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界。
 
在吴宪1959年8月去世后,严彩韵花费许多精力整理出现吴宪遗著《科学生活导论》、修订出版吴宪早期著作《营养概论》。1964年,她到哥伦比亚大学新成立的人类营养研究所工作,为该所建立了一个新图书馆,并指导研究生们的研究;1971年,69岁的她退休,又被聘为纽约圣路加医院中心医学部营养及代谢级顾问,为中心筹建了图书馆,收集了5000多篇论文,直到1987年9月年满85周岁正式退休。朋友们说,她永远对人类的健康有兴趣。
 
吴瑞夫人说,妈妈是一位独立、和善的人,85岁退休后,才搬到吴瑞家附近的一个小房子,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和他们住在一起。
 
我问起严彩韵的妹妹的情况。她说,吴瑞和她时常会到纽约看望幼韵姨妈,但她第一次见到莲韵姨妈,则是1980年她第一次随吴瑞回中国探亲时。
NO.8
“发展中国科学事业是我父亲一生的愿望”

吴瑞  2007年7月25日 清华大学 何姣 摄

 
他们今天的成就很好,我的期望实现了。人才是长久的事,中国有一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25年的时间里,我做的这件事得到一些结果,这是我一生中可以骄傲的事,希望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 吴瑞 2007年7月21日 北京大学 CUSBEA项目25周年庆祝会
 
1980年3月,在阔别祖国31年后,应北京大学时任化学系主任孙亦樑教授邀请,51岁的吴瑞带着母亲、岳母、姐姐、妹妹和太太,第一次回到了中国。
 
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临湖轩,孙亦樑对吴瑞说:“你父亲是中国生物化学的开山鼻祖,老一辈生物化学家都是你父亲培养的,你是不是也应该在这方面继承父亲的遗愿,为中国人才培养做点事情?”
 
孙亦樑了解吴家渊源,源于他的夫人张迺蘅,她当时是北京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张迺蘅的导师张昌颖教授则是吴宪的学生。
 
这一次回乡,吴瑞一行在北京和上海住了一个多月,探望亲朋好友。他说:“那时,我的亲友以及高中和大学时代的许多同学,都有了正值大学年龄的孩子,他们最大的愿望是送孩子到国外学习。”
 
回到美国后,他帮助一位亲戚的孩子申请到康奈尔大学学习,为她交了学费,并让她住自己家里。但他想:“我能帮助一两个学生,但帮不了50个、100个学生,如果启动一个项目,就能帮助更多的学生来美国学习,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并且很有帮助的事。”他说,“我的父母都是在美国接受的研究生和博士训练,他们相信这种训练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吴瑞获知,1980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启动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BEA)”,他随即与李政道联系,探询启动类似项目的可行性。在李政道的鼓励和建议下,他开始与中国高层官员联络,促成 “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USBEA)” 的诞生,该项目在国内由北京大学组织实施,顾孝诚成为项目的北京 “首席执行官”。
 

从1982年8月派出第一批55位学生,到1989年派出最后一批49位学生,CUSBEA项目共选拔422位中国优秀青年赴美国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为中美两国和世界培养一代高级人才。

吴瑞在美国也培养了诸多优秀人才。在吴瑞去世后一年多,他培养的博士Jack William Szostak获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NO.9
金陵玫瑰

1980年的上海之行,严彩韵(右)见到了分别31年的妹妹严莲韵。

 
从1915年创办到1949年间,金陵女子大学共培养999位女大学生,她们被称为999朵玫瑰,严彩韵和严莲韵是其中美丽又长寿的两朵。1934年,她们为金陵女大捐建了校医院;70年后,她们又带到家人重建金陵女大。
 
1949年,家国巨变。严莲韵和丈夫徐振东及三个孩子留在了上海,一家人住在泰安路上一栋漂亮的花园洋房,徐振东当时任新华银行上海分行总经理。在1952年 “三反五反” 中,徐振东以莫须有罪名被关押了十多个月,1955年去世。 “文革” 浩劫中,严莲韵被赶到一间只有七平方米的地下室。四年后,海外亲戚的寻访使她搬出地下室,组织安排她住到了一套带有阁楼的房屋。
 

左图:1945年秋,上海徐家花园,徐振东(左一)严莲韵(右一),与梅兰芳(右二)和朝鲜舞蹈家崔承喜(左二)。右图:1945年7月,严幼韵和三位女儿,在美国纽约家中,照片刊登于《妇女家庭》(Ladies’s Home)(来源:严幼韵,《一百零九个春天》)

 
严彩韵和严莲韵姐妹是金陵女子大学校友,但1952年院系调整后,金陵女子大学因合并而消失。1979年,金陵女子大学前校长吴贻芳与严莲韵会面时,曾谈及金陵女大的前尘往事。1985年,在金陵女大建校70周年纪念校友聚会时,严莲韵提议筹建吴贻芳基金、恢复金陵女大。
 
经过长达十年的努力,1995年10月,金陵女子学院大楼在南京师范大学落成,其中有严家三姐妹及亲属出资5万多美元设立的 “彩韵莲韵幼韵室”、“彩韵婉莲室”,以及纪念杨光泩烈士的 “光泩图书馆”。
 
2003年5月,严莲韵以百岁高龄辞世。她一生遵行金女大校训“厚生”,人生格言是:“别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原谅他;不愉快的事,忘掉它。”
 
1980年回国探亲后,严彩韵率子女以吴宪之名作出几项捐赠:
 

1. 1983年筹备、1987年实施的“吴宪生物化学教授基金”,资助为中国生物化学做出贡献的教授;

2. 1993年,在吴宪母校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设立“吴宪生物化学教授席”(Hsien Wu Professorship);

3. 在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成立 “吴宪图书馆”。
 
吴瑞夫人告诉我,大约是在2000年左右,吴瑞在绮色佳教堂花园里,买下一块纪念砖,铭刻上父母和兄弟姐妹们的名字,让家人以这种方法团聚。

就是这块砖,将我神奇地引到吴瑞夫人身边。
NO.10
“君子爱生 得之有道”

饶毅与吴瑞夫妇合影
 
其实我想,他是死得其所。从入院到去世,不过短短的半个月,没受太多罪,这也是他的功德所至吧。我们没有必要过于悲伤,因为在我的心目中,他还照样活着。
—— 顾孝诚 2008年2月 北京大学
 
2008年2月11日,获知吴瑞病逝的消息,《科学时报》立即组织纪念吴瑞先生的专版文章,我和同事何姣分别采访了施一公、顾孝诚、饶毅等。
 
顾孝诚在北京大学办公室接受我和何姣的采访,她记得吴瑞有一名言,CUSBEA学者吴虹曾经问吴瑞:“现在美国教授没有强制退休制度了,你打算什么时候退休?”吴瑞说:“什么叫退休?退休就是你天天来办公室工作,然后哪天不行了死在你的办公室就是退休了。”
 
顾孝诚认为,吴瑞实现了他的梦想,勤奋工作,克己爱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饶毅在纪念文章《君子爱 “生” 得之有道》中写道:2008年2月10日去世的吴瑞先生,是一位躯体离开而精神仍留在人间的 “长生” 科学家。
 
CUSBEA学者、美国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副教授刘劲松说:“吴瑞先生深刻影响了我的人生,如果有机会再对吴先生讲一句话,我会对他说:吴先生,我们大家都非常感谢您!当初在中美交流最困难的时候,您为我们搭起了一座桥,今天,您看到了巨大的成果,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像您这样对中美生命科学交流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请您安息,今天,我和许多人都将继承您的精神、继续您的事业。”
 
2008年2月11日,作为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主席的施一公,在普林斯顿家中接受了我的电话采访,他说:“我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力将事情做好,吴瑞先生的精神要传承下去,要让年轻人知道有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些事,因为许多包括到美国的中国年轻人并不清楚吴瑞先生其人其事,我们要把他的精神介绍给大家,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能像吴瑞先生那样出现在世界科技、政治和社会舞台上,为中国人的事情奔走、努力。”
 
正如吴瑞,施一公也是言必行。2008年2月,他辞去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职位,全职回清华大学;2018年1月,他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职位,创办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
 
2019年4月24日下午,纽约州绮色佳第一长老会教堂牧师 Kirianne E. Weaver,带领我们到疗养院看望吴瑞夫人。王鸿飞摄。
 
2019年4月24日,拜访吴瑞夫人后,我和先生驾车离开绮色佳,思绪万千。

这天清晨,我意外地发现吴瑞家庭的纪念砖,下午又不可思议地见到吴瑞夫人。往事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由时间、空间和个人生活凝结而成,成为一条美丽的项链。项链的一端是1920年,27岁的吴宪走进了老北京皇城的协和医学院,18岁的严彩韵在南京金陵女子学院读书;另一端,2019年的绮色佳市中心教堂纪念花园里,吴宪严彩韵家族的纪念砖,而串起这些珍珠的线长达100年。就这样,这个相亲相爱相持相助的大家庭,永远在一起了。
 


一路上,吴宪、严彩韵、吴瑞…… 一一在浮现我眼前。他们的一生美好、幸福、伟大,正如饶毅所说:“君子爱生 得之有道”。
 
第一稿 2020年1月15日 星期三 7:00PM
第二稿 202年5月3日 星期日 3:50PM

参考资料

1. 王丹红:《吴瑞:CUSBEA 这是我一生中可以骄傲的事》 

《科学时报》2007年7月26日 第四版版面:http://news.sciencenet.cn/dz/dznews_photo.aspx?id=1424

2.  何姣 王丹红 “除了吴瑞,我还要感谢这些人” 顾孝诚谈CUSBEA 《科学时报》2007.9.4

3.  何姣 《顾孝诚:我所认识的吴瑞》 科学时报 2008年2月18日 A2--A3版

4.  王丹红:《 施一公:要将吴瑞先生的精神传承下去》 科学时报 2008年2月18日 A2--A3版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1886-491905.html

5.  饶毅:《君子爱“生” 得之有道》 科学时报 2008年2月18日 A2--A3版

6.  刘劲松:谢谢你,改变了我一生的CUSBEA   科学时报 2008年2月18日 A2--A3版

7.  「嚴氏三姐妹」之大姐嚴彩韻的營養學人生 https://kknews.cc/news/je9kjoe.html

8.  吳憲:中國生化史上的「巨人」https://kknews.cc/news/mbnnq62.html

9.  珍档 | 徐家花园的如烟往事 https://xw.qq.com/cmsid/20171231A0B6MM00

10. 《严幼韵口述:一百零九个春天 我的故事》  新世界出版社 2015年第一版

11. 王丹红 :施一公 我被信仰追问:回国是最好的选择  《科学时报》 2008-5-6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85681331315206136.html


制版编辑 | 皮皮鱼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