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生命体将把我们带向何方?-资讯-知识分子

人工合成生命体将把我们带向何方?

2016/06/08
导读
尽管在科学家的眼里,这项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细胞中每个必需基因的功能,但它无疑向伦理学家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来源:lacapital.com.ar


主播 | 戎昱

撰文 | 叶水送


  


最近,《纽约时报》等媒体披露,5月10日,大约150名由科学家、律师以及企业家组成的团体参加了一场秘密会议,该会议探讨了人工合成人类基因组的可能性。


会议由哈佛医学院教授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等人牵头,丘奇的学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华人年轻学者杨璐菡也是此次会议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丘奇透露,他们准备实施一项大胆的计划:HGP-Write: Testing Large Synthetic Genomes in Cells(人类基因组计划-改写:细胞内大型合成基因组试验)。


原本这次会议不会在媒体、社交网站上公开,但会议内容被几名受邀的科学家泄密,于是就引起公众强烈不满,他们对该项目的伦理问题表示担忧。事实上,这次秘密会议也吸引了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的关注。


压力之下,丘奇不得不组织人马,6月2日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撰写一篇释疑的文章: The Genome Project–Write。他表示,对于理解生命的蓝图来说,现有的基因编辑以及其他技术已到达瓶颈阶段,很难继续深入以系统地理解生命的密码。尽管人类基因组计划早已顺利完成,但它也将我们带到另一片神奇、未知的大陆,目前我们仍对它知之甚少。


这正是此次计划的目的所在,通过对动植物以及人类基因组的合成,寻找更有效的工具以及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隐藏在高等生命基因组的秘密。


事实上,在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比丘奇更近一步的是生物狂人克雷格·文特尔(Craig Venter)。他在沉寂数年之后,最近又造出了一个大新闻。3月下旬,他以及他的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历经15年的时间,他们人工合成了迄今为止最小基因组的生命体。它仅有维持生命所需的基本基因,共计473个,是目前已知最小的生命体基因组,其中约31%的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仍旧未知。连文特尔自己也不得不惊叹,生命的复杂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尽管在科学家的眼里,这项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细胞中每个必需基因的功能,但它无疑向伦理学家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早在2010年,文特尔及其团队利用电脑设计、在实验室中以化学方法第一次合成了一种可自我复制的人工细胞时,人们就纷纷表示,人类开始在扮演上帝的角色。同文特尔一样,丘奇也是一个疯狂的天才科学家,此次他公布的计划要比文特尔更加宏大:直指人类细胞基因组。


从最小的生命到人类本身,人类正在扮演造物主,设计、改造以及制造生命。在我们为此欢呼雀跃的同时,也应该持伦理学家那样的警惕,让科学进步与伦理发展与时俱进。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