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亿科学大奖能否破旧立新?-资讯-知识分子

10亿科学大奖能否破旧立新?

2018/11/21
导读
前景如何,还需拭目以待


科学探索奖提出了很好的愿景,但如果不能解决一些老问题,这个新奖项也很容易流于平常,无法实现它所寄望的目标。


撰文 | 咖喱


2018年11月9日,马化腾与一众科学家共同发起“科学探索奖”,腾讯基金会将投入 10 亿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科学界对其基本理念“为青年科学家雪中送炭”十分认可。


该奖项的主打理念有三:第一,奖励和支持青年科学家,年龄上限45周岁,提供连续5年、每年60万人民币的奖金;第二,奖金使用自由,改善个人生活或者投入科研、投入科研的部分如何使用,全部由获奖者自行决定;第三,评选过程公平,打破唯论文、抱大腿的科研界陋习。


45岁这一限制很容易让人想起“杰青”:在漫漫科研天梯之上,在45岁之前拿到杰青是众多青年科学家的一大理想。事实上,在世界各地,此类致力于支持青年科学家的奖项或基金早已有之。既有官方基金,也与科学探索奖类似、由企业家捐赠或由非营利性组织/慈善基金会设立的奖项。


科学探索奖的前辈们


在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设有杰青、优青等青年项目,中组部也有大名鼎鼎的青年千人计划。每一年,都会有几百名青年科学家获得相应资助,从中受益。


国外也有很多类似项目。比如,欧洲研究委员会(ERC,欧盟资助机构)设有启动基金(Starting Grants)项目,向博士毕业后2-7年,并主要在欧盟地区从事科学研究的青年科学家提供资助。该项目每年资助几百名各领域研究者,提供为期5年最多150万欧元的研究经费。


此外,还有美国国防高级研究署(DARPA)的新锐教授奖(Young Faculty Award)。该奖规模较小,每年只有二、三十人获奖,得到为期2年最高50万美元的资助。


在国内,杰青、优青能够带来的不只是科研经费,也包含了“帽子”能够带来的地位和荣光。但作为官方提供、基于项目的基金,受奖者必须经受复杂的申请、多次的评审,并按照规定的用途和比例来使用经费。这一切都为青年科学家带来种种不便,而这些不便,正是10亿科学探索奖试图解决的问题:以民间资本更加自由的资助方式,帮助青年科研人员站稳脚跟、全身心投入到最有价值的研究中去


在科学探索奖的民间前辈中,HHMI早期学者奖(Faculty Scholars)是较为著名的一个。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是成立于1953年的非营利性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机构,它从2009年开始设立HHMI青年科学家奖(Early Career Scientist Program),为美国优秀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支持,后增设面向全世界青年科学家的国际青年科学家奖。


2016年,HHMI联合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和西蒙斯基金会,将青年科学家奖改组为早期学者奖,继续为在美青年科研人员提供支持(同时设有不限国籍的国际早期学者奖)。


2012年,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结构生物学家颜宁获得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腾讯科学探索奖计划公布后,颜宁在微博中谈起该奖:她将这笔资金中的大部分作为人力成本发放给了实验室的学生,并认为这些可以自由支配的经费确实可以帮助青年科学家度过最初的难关。


HHMI奖项之外,在由众多富豪捐赠、号称“科学界奥斯卡”的科学突破奖旗下,也有面向青年科学家的“新视野奖”,奖金奖给个人,不作为科研经费拨付


从盖茨基金会创立者比尔•盖茨夫妇,到科学突破奖捐赠人、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夫妇,再到腾讯基金会掌舵者及国内外众多科学奖项捐赠人马化腾,在全世界范围内,有这样一批由科技公司起家、深刻了解科学发展对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愿意将自身财富投入到科学研究领域中去的慈善家。他们愿意不只关注功成名就的杰出科学家,也为最有创造力,也面临最多困难的青年科学家提供支持。这对整个科研群体来说,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未来科学大奖(左)和科学突破奖(右)(图源:futureprize.org, breakthroughprize.org)


夙疾不除,新奖难立


科学探索奖提出了很好的愿景,但如果不能解决一些老问题,这个新奖项也很容易流于平常,无法实现它所寄望的目标。


  • 何谓青年?卡年龄还是算资历?


科学探索奖一出,对于其45岁标准的质疑就甚嚣尘上。不少人认为45岁太高,应当设为40岁,以避免四十多岁已经颇有成果的研究者抢占年轻人的资源。但是如果真的调低年龄限制,又可能会有一些博士毕业较晚、入行较晚的早期研究者丧失资格。


在这一点上,国外相关奖项的标准或许值得借鉴。它们常常不以年龄、而以研究资历作为评判标尺,凡博士毕业后从事独立研究工作一定年限内的研究者,无论其生理年龄如何,均可参与评选。


  • 女性不能缺席


很多人都在第一时间注意到,在与马化腾联合推出科学探索奖的14位科学家中,没有一名女性。无独有偶,未来科学大奖问世三年来,12名获奖者全部为男性。可以预想,科学探索奖的获奖人也很可能会以男性为主体。


这是正常的吗?让我们来看一下HHMI早期学者奖的获奖信息:2016年上榜的12名在美华人学者中,6名为女性;2017年当选国际早期学者奖的7名大陆学者中,4名为女性。与之类似,2016年度获得ERC启动基金奖的6名华人学者中,2名为女性。


如何看见更多青年女性科学家,鼓励更多青年女性投身科学研究,应当是科学探索奖必须考虑的问题。


(图源:share.america.gov)


  • 不唯论文、不搞人情:如何实现?


科学探索奖提出,要打破国内基金和奖项评选“唯论文、靠关系”的恶习,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举措是“科学家说了算”,以科学家对申请人能力的判断作为标准。


理论上讲,依靠科学家判断,而非已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标准,的确是更合适、更利于甄别人才的。然而,考虑到这些说了算的科学家本身也是学术关系网中的一部分,在中国的现有科研环境下,能否在实际评选中真正做到不搞关系还很难说。是否能够在评选制度层面做更多相应规定和引导,也值得更多考虑。


对于马化腾和腾讯基金会,科学探索奖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项目;对于中国科学界,科学探索奖则可能成为滋润科研人才源流的一股清流。而其实施效果究竟如何,取决于诸多细节如何处理。前景如何,还需拭目以待。


你对10亿大奖怎么看?

如何解决这些夙疾?

还有哪些风险和挑战?

除了10亿大奖,

青年科学家还需要什么?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