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科学家的真实人生:两次婚内出轨,40岁博士毕业,73岁摘得诺奖-资讯-知识分子

天才科学家的真实人生:两次婚内出轨,40岁博士毕业,73岁摘得诺奖

2018/12/22
导读
一生都在逃避,而且问题缠身的尼尔斯为什么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尼尔斯·杰尼(Niels Jerne)


撰文 | 商周

责编 | 程莉


   


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生理学或医学奖十六次光顾了免疫学领域,近三十位免疫学家因为他们的杰出工作获得了奖励。这些免疫学家之所以获奖,绝大多数是因为他们做出了里程碑式的实验发现,只有两个人是因为他们提出了免疫学理论。一个是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Frank Macfarlane Burnet),另外一个就是尼尔斯·杰尼(Niels Jerne)


免疫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只凭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奖,必须是伟大而且具有指导性的理论,能够像灯塔一样指引免疫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和尼尔斯·杰尼是免疫学领域的两个天才。1899年生于澳大利亚的弗兰克的学术生涯颇为顺利,25岁获得了硕士学位,29岁获得了博士学位,45岁当上了研究所的主任,61岁获得了诺贝尔奖。 


和弗兰克一步一个脚印走向辉煌的方式不同,尼尔斯不仅大器晚成,而且问题缠身。



从小学徒到大学生



1911年,尼尔斯出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丹麦家庭,上面有一个兄长和两个姐姐。在尼尔斯出生的几年后,他随父母迁居到荷兰鹿特丹并在那里长大。


尼尔斯的父亲是一个小企业主,他希望儿子长大能子承父业,便让中学毕业后的尼尔斯去了一家进出口公司当学徒,期望他以后能成为一个好的生意人。这一年,尼尔斯16岁,朝气蓬勃。年轻的尼尔斯在公司里干得不错,和同事也相处的很好,而且之后也得到了提升。但就在父亲欣喜地看到他在成为生意人的道路上逐渐成长的时候,尼尔斯却开始厌倦这份工作,他觉得当生意人并不是他想要的未来。于是在三年后,他向父亲提出要去上大学。


好在大儿子已经成为了一名不错的生意人,所以尼尔斯的父亲同意了小儿子的请求,让他去大学读书。中学时尼尔斯喜欢数学、语言和文学,他的梦想是去大学学哲学。但他上的那所五年制中学的毕业文凭只能让他去学科学或医学,而且他父亲也觉得学哲学没有多大前途,所以在经过权衡后,最终他去了荷兰的莱顿大学学物理。


无论如何,尼尔斯从此重新走进了校园,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再说,19岁上大学也并不算晚。


三次上大学


但是,有了三年工作经历的尼尔斯不适应大学生活,尤其是在课堂上。因为物理和化学都不是他感兴趣的科目,所以读物理专业的他对大学课堂没有多少兴趣,倒是对课外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积极地参加各种社团、喝酒、读哲学书、偷看黄色小说,甚至还对当时已经在政坛活跃的希特勒产生了兴趣。作为这些行为的后果,他在大学的各个科目都亮起了红灯。


就这样折腾了三年后,他的第一段大学生活以完全失败而告终。说的难听一些,就是他在大学里混了三年,再也混不下去了。


被莱顿大学淘汰的那一年,他22岁。幸好他有一个还算宽容的父亲,很快他又得到了第二次上大学的机会。可能是考虑到物理的确不适合儿子,尼尔斯的父亲这次把他送到了老家哥本哈根的大学去攻读医学学位。尼尔斯倒不讨厌医学,对于22岁的他而言,这依然是一个不算太晚的开始。


可是让他父亲再次失望的是,尼尔斯的这第二段大学生活同样以失败告终。这一次失败的理由是因为他陷入了爱河。


在哥本哈根,他遇到了年轻的女画家Ilse Wahl。 Ilse那时刚刚从德国高中毕业,也来到哥本哈根学求学。年轻、美丽而且颇具独立精神的Ilse让尼尔斯着迷,Ilse也同样喜欢尼尔斯的聪明和才华。就这样,两人坠入了爱河,然后迅速进入了婚姻。因为这段难解难分的爱情,尼尔斯又不能把心思集中到学习上,不得不第二次从大学里退学了。


其实,说为了爱情而退学可能有些太崇高了,因为后来发生的事情说明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多少真爱。


第二次从大学里退学让尼尔斯的父亲很失望,他也没有再让儿子转学,而是让他在自己的公司里当了一个职员。


当时尼尔斯的父亲正经营着一个生产腊肉(培根)的工厂,而尼尔斯的工作就是采用微生物学的办法去加工腊肉。这份工作倒是能用上一些他在医学院里学到的微生物学知识,而且也有点创造性。但时间一长后,依然还算年轻的尼尔斯又感到无聊了起来。于是,他第三次向父亲提出要求去上大学。


1939年,尼尔斯又得到了一次上大学的机会,他父亲再次让他去了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院。这一年他28岁,也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从中学毕业到这时重新开始上大学,岁月已经蹉跎了十二年,他也成了不折不扣的高龄大学新生。在晚年回忆起这段日子的时候,尼尔斯自己也把这段时光称为他个人的“黑暗中世纪”。


这个时候他父亲已经快六十多岁,尼尔斯也知道, 这是他最后一次上大学的机会。这一次,他真的想静下心来去完成学业,拿到医学学位。


失败的婚姻


但28岁高龄上大学的劣势也慢慢显现出来。毕竟是有了家的人,而且两年后他的第二个孩子又出生了,有了两个孩子的家庭难免会有不少琐事。不过这难不倒尼尔斯,并不是因为他善于处理这样的琐事,而是他根本就不在乎,或者说干脆不关心家事。


真正给他带来麻烦的,还是他和妻子的关系。


作为画家的Ilse是一个精神上独立的女性,这个特质也是当时吸引尼尔斯的一个主要原因。但随着婚姻的进行,尼尔斯发现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妻子是这样的女人。他感觉到自己更需要的,是一个完全依附自己、任由自己摆布的女人。


于是,尼尔斯,这个高龄大学生,两个孩子的父亲,在婚内出轨了。而且让Ilse难以接受的是,他丈夫出轨的对象居然是她自己的闺蜜:Adda Sundsig-Hansen。Adda是一个有夫之妇,在性的问题上比较开放,而且是一个受虐狂, 这正是符合当时尼尔斯胃口的类型。经过短暂地交往后,尼尔斯就和Adda有了私通。


当得知自己的丈夫和闺蜜私通在一起的事实后,Ilse伤心不已,提出离婚。但尼尔斯根本不加理睬,依然我行我素。


1945年,世界结束了二战,迎来了和平,而尼尔斯的家庭矛盾却达到了顶点。就在这个时候,Adda又出卖了Ilse,把她同样也在婚内出轨的秘密告诉了尼尔斯。


这次轮到尼尔斯恼羞成怒提出离婚了。为了挽救婚姻和家庭,Ilse请求尼尔斯不要离婚,但她得到的只是丈夫无情的拒绝。在随后不久的一天夜里,Ilse选择了自杀。


那一年,尼尔斯34岁,已经是在大学学医的第六个年头,还没有毕业。失去了妻子的他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当然,也继续保持着和有夫之妇Adda的私通。


两年后,也就是在大学的第八年,尼尔斯终于从哥本哈根大学毕业了,拿到了医学学位。这一年,他已经36岁了,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高龄。获得了医学学位的尼尔斯面临着两种选择:去当医生,还是继续去读博士学位,以后当个科学家。最后,他选择了去读博士学位。


在读博士期间,尼尔斯也开始了他新的婚姻生活,他终于把和他私通多年的情人Adda娶进了家门。但是,正式获得了妻子称号的Adda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幸福,因为尼尔斯从来没有把她当爱人看待。在他眼里,这个二婚妻子只是一个性伴侣,一个可以服侍他并帮他打理家庭的佣人。


尼尔斯的博士研究课题是动物对抗原的免疫反应。就像上面说的,免疫学是一个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但尼尔斯并不喜欢做实验,他更喜欢去用数学模拟的方式去研究免疫学的问题。这个博士学位一读又是四年,1951年,尼尔斯获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那一年,他整整四十岁。


人生开始加速


40岁才获得博士学位,无疑是晚了。在这个年纪,绝大多数科研人员早已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不少还成为了教授,甚至有人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但这对尼尔斯来说都不是问题,因为从此这个大气晚成的天才开始加速了。


因为攻读博士学位时的研究工作,尼尔斯对“对抗原特异的抗体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关于特异性抗体产生的原理,当时科学界流行的观点是,在外来的抗原(比如病原体)的刺激下,我们的免疫系统才有产生针对这种抗原的抗体的能力。


这种观点通俗易懂,听上去也找不出什么毛病。


但刚刚步入科研生涯的尼尔斯却不这么看,他认为这个流行的观点有问题。 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依照他的理论,我们的免疫系统本身就有产生针对各种抗原的抗体的能力,而外来的抗原只是作为一种选择力量让这种特异的抗体选择性地被生产力出来。


尼尔斯的理论和当时流行的理论最大的不同,一是,他认为特异抗体产生的能力是一种免疫系统内在已有的东西;二是,他把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引了进来。所以尼尔斯的理论也被称为抗体产生的自然选择理论1955年,尼尔斯完成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论文——《抗体产生的自然选择理论》。


或许是因为当时他的资历尚浅,尼尔斯所提出的“抗体产生的自然选择学说”并没有马上得到科学界的认同。直到几年后,弗兰克·麦克法兰·伯内特从这个理论里得到了启发,提出来一个关于免疫耐受的理论,并因此获得1960年的诺贝尔奖。这时,科学界才真正发现了尼尔斯的“抗体产生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伟大之处。从那以后,尼尔斯得到了当时几个顶级大学和研究中心的聘书,先后去了美国的匹兹堡大学和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的Paul-Ehrlich研究所。


事业上开始成功的尼尔斯在婚姻上却比以前更加混乱。二婚妻子Adda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工具,自然阻止不了他的出轨。在1964年,他彻底抛弃了Adda,开始了第三段婚姻。


和在感情和婚姻上的失败刚好相反,尼尔斯在工作上则是越来越成功。1969年,58岁的尼尔斯迎来职业生涯的最后挑战,他成为了新创建的瑞士巴塞尔免疫学研究所的所长,并在那里工作到退休。在他的领导下,巴塞尔免疫学研究所成为了世界免疫学研究的重镇,产生了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就包括他自己。


也就在担任巴塞尔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期间,他又先后提出了两个分别关于免疫发育和调控的理论。这两个理论和之前的“抗体产生的自然选择理论”一起让尼尔斯获得了1984年的诺贝尔奖。这一奖项无疑是对尼尔斯一生工作的极大肯定,也是恰如其分的肯定。


关于尼尔斯在免疫学上的影响和成就,大概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来概括:在整个20世纪免疫学领域里,如果要挑选出一个领袖的话,那么尼尔斯就是不二人选。


你在努力逃避什么


获得诺贝尔奖两年后,尼尔斯认识了后来成为哥本哈根大学医学史系教授的T. Söderqvist。随着两人交往的深入,尼尔斯答应了T. Söderqvist提出的给他写传记的请求。


T. Söderqvist是一个严谨的学者,为了写这部传记,他准备了近十年。期间两人有过无数次的交流,T. Söderqvist也获准去研究尼尔斯妥善保留下来的大量的各种资料,包括私人通讯。最后,T. Söderqvist给传记取了一个别样的书名:《你在努力逃避什么》。


这个别样的书名不是为了用来吸引读者的,而是T. Söderqvist对尼尔斯一生的总结。T. Söderqvist不愿意把科学家的传记写成传统的那种模样:只有工作,没有生活;只有辉煌,没有迷惘。他认为那样的传记不仅不全面,而且往往会有修饰,不仅不能给世人以真正的启迪,而且可能误导读者;而还原事情的真相,写出一个真实的科学家的生活,才是一部能给读者带来帮助的传记。


用这样的理念去写尼尔斯的传记无疑是最合适的。在T. Söderqvist看来,尼尔斯在生活上并不是一个成功者,他一辈子都在逃避着什么,上学时逃学,结婚后逃避婚姻,有孩子后逃避家庭的责任,就连做研究也在逃避做实验......


虽然在科学上尼尔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是一个大气晚成的天才,一个问题多多的天才。而只有向世人还原这个天才生活的真相,才能给世人最好的启迪。


1994年,83岁的尼尔斯在法国家中去世。之后,由T. Söderqvist为他撰写的传记出版,传记的丹麦文版的题目是《你在努力逃避什么》,后来英文版的题目又改成了《尼尔斯·杰尼的问题多多的一生》。


一生都在逃避、而且问题缠身的尼尔斯为什么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不同的读者自然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激起读者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正是T. Söderqvist想要的东西。


制版编辑 | 皮皮鱼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