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学者揭露可口可乐资助中国科研内幕:公益与利益的博弈?-资讯-知识分子

哈佛学者揭露可口可乐资助中国科研内幕:公益与利益的博弈?

2019/01/10
导读
日前,由可口可乐公司资助的科学研究得出结论:“肥胖与高热量饮料无关;防治肥胖病的关键不是减少热量的摄入,而是应该在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这究竟是科学健康理论的新蝉变,还是其为维护自身市场利益链精心编织的保护伞?
41

   导语  


日前,由可口可乐公司资助的科学研究得出结论:“肥胖与高热量饮料无关;防治肥胖病的关键不是减少热量的摄入,而是应该在保持积极的生活方式”。这究竟是科学健康理论的新蝉变,还是其为维护自身市场利益链精心编织的保护伞?



撰文 | 费施

责编 | 饼干

制版 | 粒粒



高糖饮食不会导致发胖吗?



随着对营养健康的日益关注,人们含糖碳酸类饮料(如可乐等)对健康带来的潜在危害已基本达成共识,如肥胖病、龋齿、骨质酥松、糖尿病及心脏病等。这种共识导致了人们对于含糖饮料的消耗量大量降低:过去20年来,美国人平均消费的全卡路里苏打水已经下降了25%。这种抵制还在不断扩张中,如提出对含糖饮料征税、呼吁把含糖碳酸类饮料请出校园、禁止生产商向儿童推销这类产品等。

 

近期《运动医学》杂志发表的一篇健康研究报告 [1] 中提出了“能量平衡等式”这个概念;肥胖其实是膳食热量摄入与运动热量消耗的问题。研究者声称,忽视体育活动才是造成肥胖的首要原因;防治肥胖病的关键不是减少热量的摄入,而是应该在保持积极活跃生活方式的同时,增加热量的摄入。

 

这一新理论一经提出,很快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健康专家的反对,并对该研究理论的动机提出质疑:该研究本身,以及作者支持自己的论点提供的其他两篇研究论文的链接均为可口可乐公司的资助[2-4]


科研学者的质疑:澄清?撇清?



业内大量专家的最新研究显示表明,尽管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减肥的目的,但这个能量平衡等式的其中一边“膳食热量摄入”对于此平衡带来的影响,要远比运动热量消耗的影响大得多。此外,进一步研究表明,糖的摄入量对体重的控制尤为关键。人们控制含糖饮料、精制碳水化合物等大幅提高血糖水平的食物时,更容易保持减肥的成果:

 

发表在《PLOS医学》期刊上的一篇文章指出:比起没有财务冲突的报告作者来,可口可乐、百事、美国饮料协会以及糖果业资助的研究发现含糖饮料与体重增加无关的机率高了五倍。[5]

 

健康专家对可口可乐公司转移含糖饮料在肥胖症和糖尿病的流行中的负面角色提出了批评。,并认为可口可乐公司正在利用这新研究来说服大众,让人们相信体育活动能够抵消不良饮食的影响。但事实上,饮食对体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6-8]


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利于减肥。但研究同时显示,锻炼也能够促进人们的胃口,导致人们摄入更多的热量。不仅如此,锻炼消耗的热量也远远比人们所想的要少:一听350ml的可口可乐含有140卡路里的热量,以及大约33克的糖,步行4.83公里才能消耗一听可乐的热量。”

 

科学家们招募了200名体重超标、不爱运动的成年人参加一个锻炼项目,不改变饮食,单独分析锻炼对他们体重的影响。

 

参与者每周锻炼五到六个小时(美国联邦政府指导方针推荐的每周锻炼时间的两倍还多)

 

一年以后,这些人中的男性平均减掉了1.6公斤,女性只减掉了1.14公斤。几乎所有的人仍属于体重超标,甚至肥胖定义范畴。西雅图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研究员Anne McTiernan指出:在节食的基础上加上锻炼会有所帮助;但说到减肥,调整饮食的影响要大得多。


“助力学术科研公益”还是“维护自身市场利益”?


事实上,科研领域来自食品行业的资助并不少见;研究显示,这些资金可能会歪曲研究最终的发现 [9-12]。由食品行业资助的健康饮食的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往往与独立科学家得出的结论相左。

 

美国营养学会和美国营养与膳食学院,也曾因为与卡夫食品、麦当劳、百事以及好时等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而一直受到公众的批评;部分营养学家们还曾因为从可口可乐公司收钱、推广其苏打水作为健康零食推荐而收到指责。


2019年由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发布的研究指出,可口可乐这个饮料巨头已经开始在中国资助有声誉的科学家为其发声;通过与中国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建立合作,通过医学刊物、大会以及社交媒体等各种渠道,以“专业“的角度,重塑大众的健康观念。

 

公共健康律师Michele Simon称,“可口可乐的销量正在下滑,政治层面和公众层面都在大力抵制含糖饮料,而每个城市都在努力采取行动,限制含糖饮料的消费。可口可乐正面临滑铁卢,这种资助行动是它最直接的自救反应。他们正在不顾一切地止住流血的势头。”

 

纽约大学营养学教授马里昂·内司托在《苏打水政治》一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可口可乐资助的科学研究是可口可乐的前哨组织,其用意很明确:找到这些研究人员,让他们混淆科学观念,转移人们对膳食摄入的关注。”


营销与公益共赢?



在市场利润的强力驱动下,很多企业已悄然开启了战略投资型企业公益活动传播策略:即以“助力公益、资助科研”为名,在背后通过来自“科学研究新发现”发声,对人们进行错误思想引导,为市场利益链撑起“保护伞”。

 

那么,科研资助公益和企业自身利益,如何两者兼顾?莫让“利益”抹黑了“公益”。

 

利益相关者自身若是希望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势必需要企业实现社会公益与营销利益的双赢:实现社会和企业的共享价值,取得社会和企业的共赢。同时社会及政府应更加重视比如健康等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与治理,明确企业科研资助的责任边界,加强公众监督和提升公众意识。与此同时,科研人员也应恪守科研准则,从专业、公正的角度进行科学研究,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版权声明:

本文由《健康学人》负责编译,欢迎转发。投稿、转载及商务合作请联系:healthcaresci@hotmail.com,或添加微信号JKXR_KK进行咨询。


8/qw/zsfz1547090607.6254184.jpg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健康学人由全球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一线学者创办,致力于普及有科学证据支持的健康科学知识,传递国内外科学家的声音.追求健康理念,共寻生命真知。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