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未来喂饱世界的替代粮食?-资讯-知识分子

昆虫:未来喂饱世界的替代粮食?

2017/05/09
导读
你对食用昆虫有心理障碍吗?


民以食为天,吃饭对人类而言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翻开人类食谱,你会发现,人类的“餐桌”丰富多彩:飞禽走兽,无一不食。随着世界人口激增,食物逐渐成为紧俏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昆虫被纳入未来食物的考虑范围。



这是赛先生2017科普创作协同行动的第15篇文章。


撰文 祝叶华(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

编辑 韩琨


图片来源:FAO)

 

来自联合国与世界银行的建议

去年 “世界粮食日”前夕,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发布了2016年度“全球饥饿指数”(Global Hunger Index),报告指出,目前全球约有7.95亿饥饿人口,相当于每9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挨饿,而且这些饥饿人口基本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其实早在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审议通过的《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就提出了在2030年“消除一切形式和表现的贫困与饥饿”的宏伟目标。但2016年GHI指数的发布却预示着,世界各国如果不加快减少饥饿步伐的话,人类将难以实现2030年完成零饥饿的目标[1]


在粮食紧缺的同时,人口却在飞速增长。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到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可达90亿。“未来人类吃什么”已经不是一个假想,而是迫在眉睫、亟需解决的问题。


2013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布了一项名为《可食用昆虫:食物和饲料保障的未来前景》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全世界可供人类食用的昆虫超过1900种,许多昆虫富含优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纤维和矿物质,可以作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有助于缓解当前全球粮食和饲料短缺问题 [2]


2015年,世界银行也发布了题为《昆虫:人类未来食物?》的专题报道,称全球人口增速、土地缺乏、海洋遭过度捕捞、气候变化给全球食物体系构成了额外压力,因此,养殖供人类或动物食用的昆虫,被视为满足全球食物需求和缓解环境负担的潜在替代方案[3]


目前,在拉美国家,昆虫已逐渐融入其膳食结构,在亚洲的部分地区,蚕蛹、蚱蜢等常见的昆虫也走上公众“餐桌”,在我国的云南等地,昆虫甚至成为当地的特色美食之一。

 

昆虫菜为何入人类“法眼”

昆虫是大自然的馈赠,在饥饿“纵横”的国家,昆虫将来或许会成为“救命稻草”。


2014年5月,全球首次以昆虫为主题的国际会议“昆虫喂饱世界(Insects to Feed the World)”在荷兰举行,会议主题为“推动昆虫作为人类食物和动物饲料的应用,以确保粮食安全”。


与会人员对236种可食用昆虫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许多昆虫的蛋白质、钙、铁、锌、脂肪等含量竟超过了传统肉类。就拿在人们心中形象相当负面的昆虫——蝗虫来说,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达74.88%、脂肪含量为5.25%,并且其氨基酸含量比鱼类高1.8%~28.2%,通过与传统肉类(牛肉)的对比发现,每100g牛肉(干重)铁的含量为6mg,而每100g蝗虫(干重)的铁含量则为8~20mg。又比如,金蝉蛹是被许多人逐渐接受并食用的昆虫,尤其是油炸蚕蛹更被部分人视为“人间美味”,据估算得出,金蝉蛹的蛋白质含量高达58.58%~70.2%,这可是牛肉的近3.5倍、鸡肉的3倍、鸡蛋的6倍[4]


除了直接食用,昆虫的“副产品”也逐渐受到关注。2004年,美国爱荷华大学Subramanian Ramaswamy等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太平洋折翅蠊的蟑螂产的“奶”(蛋白结晶),其营养成分是牛奶的3倍,是热量和营养的绝佳来源,这种特殊的结晶中包含了脂肪、蛋白质和糖类。Subramanian Ramaswamy等人通过基因测序发现,蟑螂奶中包含多种氨基酸。当然,仅靠蟑螂自然产奶肯定无法达到“喂养人类”的目的,因此研究人员计划在实验室制造生产这种“蟑螂奶”。[5]


昆虫不仅可以解决吃饭问题,或许也会改善地球环境。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食用昆虫正被视为一种低碳的饮食方式,部分昆虫和生态环境学家认为,食用昆虫有助于缓解温室气体的排放,因为浑身都是蛋白质的昆虫,具备超高的饲料转化率。例如,1kg饲料在蟋蟀体内产生的可食用蛋白比牛肉多12倍。并且,昆虫不像牲畜一样需要“巨大”的生长空间,其排放的温室气体量也比牲畜低。饲养常见的昆虫(如蟋蟀和蝗虫),其排放的甲烷气体比饲养家畜要少近10倍,而排放的一氧化碳更是比家畜少300倍左右[4]。除此之外,某些种类昆虫的抗旱能力很强,它们的生存需水量比牛、猪或其他家禽少很多 [6,7]


蟋蟀串(图片来源:Tim Olson, CC BY 2.0)

 

已走向餐桌的“虫子们”

在FAO的报告中,有一个数字特别瞩目:目前世界上有20亿人在食用昆虫。


FAO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开展的研究显示,目前人类消费最多的昆虫分别为:甲虫(31%)、毛虫(18%)、蜜蜂、黄蜂和蚂蚁(14%)以及蚱蜢、蝗虫和蟋蟀(13%)[2]。喜欢食用昆虫的人群主要集中在非洲、亚洲和拉美地区。油炸是最常见的烹饪昆虫的方法。据体验者描述,部分昆虫被油炸过后,能令人从中品尝出干果和巧克力的味道。


目前消费最多的昆虫(图片来源:FAO)


蝉蛹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矿物质等以及其他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图为炒蝉蛹(况梁 摄)

 

对于昆虫作为未来食物的备选,人类的心理障碍也许是这一替代食物遇到的最大阻力。毕竟部分昆虫的野外生长环境让人难以接受,加之一些昆虫的“样貌”在很多人眼中可谓“丑陋”乃至“恶心”,所以很多时候,人们从心理上拒绝食用这种“替代食物”。


对此,研究人员和厨师们脑洞大开,用各种创意将昆虫与普通食物混合在一起,制成面包、薯片、饼干等日常食物,从而规避掉昆虫形态令人产生的不适,让更多人可以接受昆虫食品。蟋蟀富含铁、蛋白质、维生素B及其他营养成分,其含钙量可媲美牛奶。在老挝,蟋蟀甚至被誉为是解决营养不良问题的“药膳”。


在此基础上,瑞典甜品公司(Bitty)开发出蟋蟀的“小清新”吃法——把蟋蟀压成蟋蟀粉,将蟋蟀粉与其他的烘焙原料混合,制作出蟋蟀面粉饼干,当然,如果顾客不喜欢烘焙成品,也可以直接购买蟋蟀面粉;Exo食品公司则“口味更重”,他们推出了蟋蟀含量更高的能量棒,这种能量棒不仅口味多样:坚果、香草、花生酱、蓝莓等,而且每块能量棒的蟋蟀含量达40只,绝对“大补”。


蟋蟀面粉饼干(图片来源:BittyFoods)


蟋蟀能量棒(图片来源:Exo)


提醒:食品安全仍是重点,并非所有昆虫都安全

虽说民以食为天,但食以“安”为先却是前提。在食用昆虫时,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科学家对于昆虫的食品安全性还缺乏系统研究,某些突出问题仍然存在,例如野外捕获的昆虫可能会沾染其他污染物质,而工业化饲养的昆虫,由于昆虫也有自身的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等,也可能会给人类或者牲畜带来危险。


除此之外,昆虫的高蛋白质含量也可能在食用过程中“惹祸”——引发过敏反应。例如,对原肌球蛋白过敏的人群不可以食用甲壳类(虾、蟹)食物,而昆虫和甲壳纲体的原肌球蛋白序列类似,因此,对甲壳类过敏的人群也不能轻易尝试食用昆虫。


综上,昆虫作为一种未来可能的粮食替代能源,其在食用和饲料方面的潜力还有待开发,科学家对其消费情况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可以证明其对粮食、营养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性的科学资料相对缺乏。因此,昆虫是否可以在未来成为人类的替代食物,还需更多详实的科学数据来验证。


参考资料:

[1] 2016 Global hungerindex: Getting to zero hunger. https://www.ifpri.org/publication/2016- global-hunger-index-getting-zero-hunger.

[2] FAO/WUR. Edible insects: Future prospects for food and feed security, 2013.

[3] http://www.worldbank.org/en/news/feature/2015/06/10/grasshoppers-at-the-movies-or-the-food-of-the-future.

[4] Van Huis A, Dicke M, Van Loon J J A. Insects to feed the world[J]. Journal of Insects as Food and Feed, 2015, 1(1): 3-5.

[5] https://www.sciencenewsforstudents.org/article/got-milk-roach-milk-could-be-new-superfood.

[6] Oonincx D G A B, De Boer I J M. Environmental impactof the production of mealworms as a protein source for humans – a life cycle assessment[J].2012, PLoS ONE 7: e51145.

[7] Oonincx D GA B, Van Itterbeeck J, Heetkamp M J W, et al. An exploration on greenhouse gas and ammonia production by insect species suitable for animal or human consumption[J]. 2010, PLoS ONE 5: e14445.


《赛先生》第七轮选题发布,期待你来创作!

1. 戴近视镜,会令近视度数更深吗?

2. 我们身边有哪些量子力学效应?

3. 关于概率,有哪些反直觉的结论?

4. 历数那些被抛弃的科学理论

5. 指纹解锁真的那么安全吗?

6. 感冒是什么导致的?感冒究竟需要治疗吗?

7. 为什么人会有右撇子和左撇子?

8. 为什么有人天生头发直,有人头发卷?

如果以上有你感兴趣的选题,请迅速跟“小赛”(微信id:saixiansheng2017)微信联系,也欢迎发邮件至 saixiansheng@zhishifenzi.com 与我们进一步沟通!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投稿、授权等请联系:saixiansheng@zhishifenzi.com

您可回复"年份+月份"(如201701),获取指定年月文章,或返回主页点击子菜单获取或搜索往期文章。

赛先生为知识分子公司旗下机构。国际著名科学家文小刚、刘克峰担任《赛先生》主编。

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赛先生”。


微信号:iscientists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科学队长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