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决定了你的道路” | 钱永佑北大演讲实录-深度-知识分子

“热情决定了你的道路” | 钱永佑北大演讲实录

2017/11/07
导读
在学术生涯之初,不妨试一试感兴趣的东西,即使他人不看好

钱永佑现为纽约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主任、德鲁肯米勒基金会神经科学讲座教授、神经学系教授。他在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钙离子通道和学习记忆两个领域。图片来源:med.nyu.edu


编者按:

      今年6月,美国华人神经生物学家钱永佑(Richard W. Tsien)受邀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享了他的科研历程。钱永佑本人虽对神经科学感兴趣,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阶段学的是电器工程,直到博士阶段才转向生物学研究。他认为,对于科学研究,工程学的背景无论是原理指导还是运算技能都很重要。钱永佑同时指出,在学术生涯之初,不妨试一试感兴趣的东西,即使别人不看好,毕竟,“是热情决定了你的道路”。



报告 | 钱永佑

整理 | 刘嘉欣

责编 | 陈晓雪



  


这是一个对神经科学研究者而言激动人心的时代。在场的各位有哪些不是神经科学领域的?(半数以上的人都举起了手)所以,这同样也是一个对于任何生物科学领域研究者都激动人心的时代。(笑声)神经科学家在这个时代尤其受益,因为他们正借助器官组织来研究很多毁灭性的病变和创伤。在中国、美国乃至欧洲,都曾一度掀起过神经科学的浪潮。当然,并不是因为做这行很容易,实际上从研究生到博士再到博士后,要经历大量的学习和训练,存在激烈的竞争而且困难重重——导师难选,实验难进行,论文难发表,学生难毕业,等等。但我希望神经科学所处的形势和它能涉及的领域会成为每一位神经科学研究者的指引。当你为实验日夜操劳,当你和团队为项目殚精竭虑的时候,请记住:是神经科学奠定了很多人类认知行为的基础理论,例如:我们如何相知相念?记忆从何而来?如何下定决心?如何评估事物?从社交到金融交易到个人的人生规划等很多方面的问题,都能用神经科学来解释。事物的发展都是越来越多元化的,神经科学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也会越来越多。

 

我接触过一些在神经科学领域学习研究的学生,在北大清华以及其他北京高校的孩子们,他们对自己所在的领域非常投入且积极,祝愿他们继续努力。就我自己而言,我并非一开始求学就确定了走进神经科学的方向。我对神经科学很感兴趣,但我在麻省理工学院求学的时候学的是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为什么呢?因为那曾是麻省理工学院最抢手的专业。我在电气工程里学到了电路、半导体、以及简单的基础理论,这些理论不难,但已经足够让我理解PMP 晶体管的运行机制,电子的运动机理等。工程学的背景对我们科学学科的作用,无论是原理指导还是运算技能,都很重要。这两个技能对生活也一样重要,用方程式的途径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当我来到牛津大学读博时,以为会跟我的导师Denis Noble从事和脑科学相关的工作,但他却让我解决一些数学上的问题,我顺利完成了任务,所以几周后导师邀请我与他和Julian Jack一起写一本书——一部关于电流的著作(编者注:书名为Electric Current Flow in Excitable Cells。这本书已经不再出版了,如果在场的诸位想来读一读,一种途径是可以上亚马逊网花400多美元买一本,或者你们可以给我发邮件,我会把dropbox的链接给你,你前往下载这本书的PDF电子版即可,这是免费的(笑声)。书中详细介绍了很多方程和运算机理,相信这些都会对你们的学术和生活有很大价值。而我刚才给你们展示的电流等细节问题,也会在书中一一解释。

 

在我个人看来,在学术生涯之初,当有扇门打开时,你要走进去一探究竟。即使有人给你负面的劝导,像“你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工程师”,你还是要去试一试。努力固然重要,好运气也并不可少。能让你坚持一路走下去的是你的兴趣。常常问问自己“为什么”,一些人尽皆知的现象的原因何在。如果你每个月跳次槽,每个月换个方向,可能最后一无所有;但你也大可不必在一个行业里待长达50年。也许一个方向做5年、10年,然后会发现一些转机。不要试图做太大的转行,不要在一个领域里做了几年而突然转去一个你没有任何经验的新学科。在斯坦福大学工作的日子是我很开心的时光,我的最棒的几篇论文都是在那儿完成的。我想说的是:学术里你需要拥有足够的自信和好运气,才能做成;同时,那些与你志同道合的人们,也会成为你前进的动力。说到底,实际上是热情决定了你的道路。

 

问:有没有什么阶段或困难让您曾经受挫或对自己的道路犹疑不决?


答:我经历过一些艰难的时刻,其中一次是因为我发现我的PhD论文中的一个结论是错的。这确实是一件严重的事情,但并没有使我离开学术。我重新审视了这个过程: 一开始,我们过分相信了已有的信条,并在实验中延续了这一错误,并且没有仔细去调查,才导致了最后论文的失败。即使如此,我依然不会放弃学术。可能是我性格使然,不太能轻易放弃,也可能是我的基因。我的父母都是中国人,他们当时生活在二战时期的中国,过得非常艰难,来到美国后,他们就教育我要坚强、要礼貌,要从一而终、要坚定不移,这些价值观帮助我树立了鲜明的个性(individuality)。在美国,individuality是很受重视的一个概念,我理解的中国的文化里,社会意识(social consciousness)可能更受推崇,但在美国,individuality定义了“你是谁”的问题,也从而影响着你将来的职业选择。所以我的看法是,如果你有那么一刻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或有所犹豫,其实是很正常的。这种状态使你思考,使你更低调地等待好运的到来。如果事实证明科研不是你的菜,那就面对这个事实,转去你擅长的领域。因为科研其实很难坚守,除非你真的享受这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人们可能不相信你,更有趣的是,有的研究已经发表了,人们依然不相信你的结论和方法是正确的。这个时候就更要有耐心,事实和证据会给科学一个交代。



制版编辑: 斯嘉丽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