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物理
-
复旦学者在超分子组装合成新型材料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复旦大学化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邓勇辉教授课题组在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导向合成新型气敏半导体材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复旦大学学者解密二维磁性材料之堆叠与磁耦合间关联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高春雷、吴施伟团队联手协作,创造性地运用了原位化合物分子束外延生长技术和自旋极化扫描隧道显微镜结合的实验手段,在原子级层面彻底厘清了双层二维磁性半导体溴化铬(CrBr3)的层间堆叠和磁耦合间的关联,为二维磁性的调控指出了新的维度。
-
光矢量分析:测量光器件的“火眼金睛”
近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潘时龙教授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研究论文,展示了一项能同时实现超高分辨率、超宽带和大动态范围的光矢量分析方法。
-
变废为宝:巧用卤化物钙钛矿表面缺陷优化光伏电池能级结构
李耀文教授与陈琪副研究员合作,针对卤化物钙钛矿表面带电缺陷设计了一种带强偶极矩的碘离子化富勒烯分子,证实富勒烯的碘离子与钙钛矿表面未饱和Pb2+缺陷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不仅可以有效钝化钙钛矿表面缺陷,而且能诱导碘离子化的富勒烯组装形成界面偶极层。该研究于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
-
丁肇中:中国的实验物理科学家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实验物理,继续为人类知识做出重要贡献
11月7日,中科院外籍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在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国际战略研讨会上作了题为《与中国科学家合作四十年的物理学研究成果》的报告。
-
范德华异质结:超越极限的电子学材料
2004年,单原子厚度石墨烯的发现为梦想带来了希望。人们可以突破定向掺杂、单晶外延等传统方法对材料种类的严重限制,而仅仅是将这些材料如同砌墙一样堆叠起来,就可以轻易获得一大批功能迥异的范德华异质结,帮助人们走向万物互联的时代。
-
量子材料与器件:走向低维,走向拓扑,走向量子计算
近代量子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建立,极大地扩展了人类对材料的认识。新应用的出现通常建立在新物理和新材料的基础之上,反过来,新的应用需求又会推动新物理和新材料的探索。这三者相互交织共鸣构成了凝聚态物理学的主题。
-
别样的墨水:柔性电子的全3D打印制造
在各类柔性导电材料中,液态金属由于其高导电性和本征可拉伸性而被广泛使用。课题组发明了一种独特的液态金属-硅胶墨水,相应的多材料3D打印工艺可以制造全打印的液态金属基柔性电子设备。
-
诺奖得主 | 锂电池之父改变了世界, 却淡漠了自己的一生
今天,在他获得诺奖时,他是UT校园里最年长的教授,也是许多年轻人的老朋友。他可以一天一天坐在那里继续他感兴趣的工作,旁若无人地做着自己70年如一日的研究工作和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