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 | 如何看待科研圈对顶级期刊的狂热崇拜?-深度-知识分子

争议 | 如何看待科研圈对顶级期刊的狂热崇拜?

2019/03/14
导读
不以期刊等级论英雄

很多科技工作者对于顶级刊物非常重视,但也有不少对这种重视有很大意见,其中有误解、有学科差异,还有……以下是部分科技工作者的个人意见,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仍然会引起更多争议的意见。很明显,有些意见会让有些人频频点头,而让另外一些人左右摇头。本文本着百花齐放的方针,抛砖引玉。


如果有人建议你在《自然》上发表论文,你会是什么反应?小赛相信,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好啊”(小赛也相信,大部分人没发过《自然》),但也有科研人员的态度是:强烈反对。最近,中科院高能所的曹俊老师在微博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曹俊:不久前,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一名俄罗斯合作者给我和另一名发言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陆教授,写信建议在高影响力的《自然》物理子刊或新的综述子刊上发点论文,别的同行实验在上面发了不止一篇。


我说好啊,正好2020年我们还没有想出拿得出手的东西。没想到被陆教授极为强烈地反对,“因为现在大部分出版商都是吸血鬼,把全世界的学术界当奶牛,我们要与之斗争”,“你已经被他们的商业操纵洗脑了。他们成功地让很多人相信,必须在《自然》上发表论文才能提升学术生涯。这也是他们新办了很多子刊来从我们的身体里吸更多血的原因”。


俄国人说,既然这是你的圣战,那我撤回我的建议。


前几天加州大学终止了与爱思唯尔的合同,推动开放获取。这也只有加州大学干得出来,因为它足够大,份量足够,才有讨价还价的能力。


陆教授说,下一个目标是《自然》,以及其它奴役科研人员的出版商。跟加州大学相比,在中国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自然是要供起来每天烧香的,连知网这种不做审稿出版服务,只收集论文来卖钱,作者还不知情的,居然也活得挺滋润。


(图源:Tony Cenicola@campi.kth.se)


这个故事引起了不少科研人员的讨论,其中一位这样说道——


王善钦:前两天看到高能所曹俊老师讨论Nature的博文,里面引用伯克利的学者对Nature(子刊)的评价(“吸血鬼”),现在我也来侃侃科研圈对NatureScience的态度。


先说我国的情况。中国人对清华北大的崇拜有多狂热,中国科研人员与科研评价体系对NatureScience的崇拜就有多狂热。


NatureScience的格外看重,不仅仅存在于中国科研圈,在国外科研圈也很普遍。以天文为例,很多天文组有了重大结果(或者自认为重大的结果)后,会拼命先投Nature或者Science,被拒绝了才会投ApJMNRASAAAJ之类的杂志。


但有些很有深度的理论工作,即使非常重要,也不会先去投NatureScience,因为这两个杂志不仅要求上面的成果有鲜明的突破性,还要求相对易懂,所以甚至会给出光年的定义。它们的假想读者群是包括各学科学者的普罗大众,而不是仅仅针对论文作者的同行。比如,发现宇宙加速膨胀的两篇长论文,分别发表在ApJAJ之上,这两篇论文都得了诺奖,但并不适合发表在NatureScience


尽管国外科研圈也普遍格外看重NatureScience,但没有或者远没有国内这么疯狂。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是科研奖励一篇发表在NatureScience的论文,可以在有些学校拿到上百万奖金,而发表在业内一流杂志,则只有几万。比现金更有诱惑力的是评价体系的非现金奖励,积攒几篇Nature或者Science论文,会很快获得各种荣誉,背后又是真金白银的各种岗位津贴。这是国内的特征。


作为对比,就我所知,很多(我不敢说大多数,更不能说全部)欧美名校的学者,无论发什么等级的论文,基本不会得到现金奖励,即使有,也不高。而即使凭借大量论文评到美国科学院院士这么高的荣誉,甚至拿到诺奖,也不会有物质变现的可能性。下面就是我亲眼所见的例子:


我以前在伯克利时,导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天文科普作家。他和一整层所有办公室的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访问学者、访问学生共用一台放在楼道里的打印机,和整栋办公楼的人共有一台放在五楼的扫描仪和复印机,办公室小得没法放下书架,书架连同上面的书只能放在办公室门口正对的走廊。天文楼前面倒是有六个诺贝尔奖得主专用停车位——没错,伯克利给诺贝尔奖得主的唯一奖励就是一个校内的永久车位。


位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奖励给诺贝尔奖得主的永久车位,其中六个位于天文系大楼门口的路边(王善钦 拍摄/提供)


这么一比,你就会发现国内学术界的等级何等森严,贫富贵贱的差距何等巨大。也就可以理解国内学者对NatureScience为什么渴求得像古代秀才渴求中举、举人渴求中进士、进士渴求进翰林院一样。


不说了,夜色正好,我得出去看看天象——然后掐指算算自己啥时能发Nature或者Science

很多学者对NatureScience又恨又爱,但不代表全部,如前面曹俊老师提到的陆老师,就是坚决的斗争者。(创意:王善钦;制作:小赛)


而曹俊老师在这个帖子下面的留言,传授了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文章的“独家经验”——


曹俊:我们一般把NatureScience上的论文叫科普文章。现在也有办法发你说的专业论文了,我是学习了发现中微子相干散射、发现超高能中微子起源等论文后悟到的:写篇科普,再把专业内容写到附录里。附录比正文长。


不过话说回来,发表在这两个刊物上的科普,也不是一般的科普。(至少小赛写不出来……)


王善钦:虽然NatureScience上面有不少科普风格的论文甚至给编辑的信,但上面依然有很多论文的确代表着多个科技领域的一部分顶尖成果,有不少发表在上面的论文成果拿了诺贝尔奖。


这两个杂志的编辑一般会为每篇文章邀请三个审稿人,三个中有至少两个认为论文可以发表,论文才可以发表。相比之下,大多数普通刊物的论文只需要一个审稿人来写审稿意见并确定录用与否。此外,这两个杂志的编辑就有拒稿权;相比之下,大多数刊物的编辑不拒绝稿件,而是让审稿人决定是否录用。这些因素都导致这两个杂志拒稿率很高,要求论文里的内容的确有很明显的突破,才有可能被接受。这也使上面的论文的质量普遍较高,进而就推高了杂志学术声誉。


这两个杂志被抨击为“吸血鬼”,主要可能还是因为它们(尤其是Nature)旗下的一些“子刊”收费惊人。凭借着主刊积累的学术声誉,它们的多个子刊简直狮子大开口,版面费比大多数正常期刊的版面费高很多,很多国际科研组吃不消,现在国内的反而不差这钱了,所以国内科研人员基本不骂啊。


当然,NatureScience的主刊收费也不低,但因为主刊发表论文的难度显然超过子刊不少,主刊的版面费尚无法对科研人员造成很大的压力。于是,它们的子刊就仗着“二代”身份疯狂割科研韭菜,引起一些学者的愤慨。


不管如何,我们对这两个刊物以及它们的子刊不能过度追捧,不能简单地以期刊的等级来论英雄。


最后说一下与这两个刊物差不多等级的专业杂志和综合类杂志,物理类里有PRL(《物理评论快报》,发表难度常常不低于NatureScience),生物类有Cell(《细胞》),综合类中声誉稍次的有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被物理学大师费恩曼鄙视为二流刊物的杂志,不过他老人家估计也看不上NatureScience,手动滑稽)。


你怎么看《自然》和《科学》?

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内容经授权转自曹俊微博(曹俊IHEP)和王善钦微博(王善钦_天文),略有编辑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