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看完10万字?量子:这个锅我不背-深度-知识分子

5分钟看完10万字?量子:这个锅我不背

2019/10/27
导读
量子力学中的“波”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水波、声波、地震波有很大区别,但是无论波的概念如何拓展,书本上的油墨并不具

量子力学中的“波”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水波、声波、地震波有很大区别,但是无论波的概念如何拓展,书本上的油墨并不具备辐射和传播的功能,书本所承载的智慧和知识,更不会自动呈现到你脑子里。


(图源:sproutingminds.in)


出品 | 科普中国
制作 | 墨子沙龙
撰文 | 林梅
审校 | 小赛


朋友圈是个神奇的地方,坐在家中可观天下。这两天,小墨刷朋友圈的时候,发现一个神奇的培训课程。


按主办者的描述,这个培训可以培养孩子们一目十页的阅读技术,甚至不需要人眼观看,就可以在1-5分钟内读完一本10万字的书籍,并能完整复述内容。这就是最近引发了网络热议的“量子波动速读”。我们知道,学习是以大量阅读为基础的,如果这门技术真的如培训机构所描述,那可谓是解决了很多孩子的阅读难题。


可是跟你们一样,当小墨打开宣传视频,却被眼前的景象完全震惊了。培训班的孩子们不但可以极其快速地翻完一本书,甚至,蒙着眼睛,都能感应到知识的流动,不禁让人感叹物质波的神奇。


(图源:rajminmidbrainacademy.blogspot.com)


量子波动速读

这种神奇的阅读方法据说是由日本的飞谷由美子(Yumiko Tobitani)女士发明,由于效果惊人,后来流传到各个国家。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理呢?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这跟量子纠缠有关,还跟光的波粒二象性有关。培训者们给量子波动速读法起了一个英文名——Quantum Speed Reading,简称QSR。通过“哗啦啦”地快速翻书,让书中的内容以“电影”的方式呈现在孩子的大脑里。此时,大脑的深层次意识就会苏醒,可以以超过目前阅读速度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方式来吸收或者感知信息。总之,别问,问就是量子力学!


那么,量子波动速读法究竟跟量子有什么关系呢?培训者解释说,量子物理学揭示了物质的波粒二象性。书中文字,也可以波的形式运动和传播。当书中文字的波动传递到孩子的大脑中时,被训练过的大脑可以接收这种波动,然后将其转变成图片、声音等信息呈现在大脑中,让读者在脑海中能够真正看到鲜明的图像,甚至像看电影那样,可以对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甚至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及写书的意图。


我们知道,我们人类在学习的时候,人眼对于信息的获取、大脑对于信息的处理都是有生理极限的,如此匪夷所思的量子波动速读,显然违背了基本常识。


那是不是有人要问,小墨呀,你不是总说量子力学就是往往违背经典世界的规律,量子纠缠、既死又活的猫,不都超越了普通人的理解吗?连玻尔都说,没有人能理解量子力学呀。


量子世界的“波”

玻尔这话没错,但是量子世界的神奇规律是有一定研究范围的。并不是把“量子”“波动”这些词叠加在一起,就能为所欲为。


首先,量子研究的是微观世界的规律,比如原子,原子里的电子,还有光子,都是量子力学研究的对象。我们耳熟能详的量子纠缠、量子叠加等等神奇的规律,是科学家们以这些微观粒子为对象,经过无数实验总结出的规律。


其次,量子力学中的“波”也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水波、声波、地震波有很大区别,在薛定谔的方程里,波指的是概率波。这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用原子中的电子来举个例子。


公元前5世纪,留基伯(Leucippus)和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就认为物质由基本粒子构成,他们把这些基本粒子称为原子。但当时,原子还只是一种哲学概念,直到17-19世纪,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实了原子的存在。后来,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生(J.J. Thomsom)发现了原子里的电子,提出了他的葡萄干蛋糕模型(枣核模型)。再后来,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里,原子的绝大部分都是真空,几乎所有质量都集中在小小的原子核中,而电子则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一样围绕着原子核运转。小墨记得儿时中央电视台的台标就是以这种模型为蓝本。


这种模型虽然非常好用,解决了很多过去无法解释的现象。可是,它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在经典力学的框架之下呈加速度运动的电子会产生电磁波,而产生电磁波就要消耗能量;最终,耗尽能量的电子将会一头撞上原子核(就像能量耗尽的人造卫星最终会进入地球大气层)。


又经过了很多科学家的探索,直到薛定谔时代,他受到德布罗意物质波的启发,捣鼓出一套波动方程。在薛定谔1926年的四篇论文里,波动力学体系正式建立。薛定谔的这套波动方程与经典的机械波最大的不同是,薛定谔方程的波函数的模平方代表的是粒子在某地出现的概率。根据这套理解,电子并不是像卫星一样绕着原子核在某个轨道上转啊转,而是可以同时处于不同的位置,根据每个地方出现的概率不同,人们用电子云形象得描述电子的概率密度在空间的分布——小黑点密度大的地方,表明电子在这里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机会多;反之,则表明电子出现的机会少。


电子云(图源:sutori.com)


这种电子可以同时处于不同位置的性质,就叫做量子叠加。如果你回想一下薛定谔猫,就会发现,电子其实就是一只狡猾的薛定谔猫,除非你去测量,否则,它就可以处在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可以处在既死又活的叠加态,电子位于不同位置的状态也可以同时存在,你甚至无法同时准确地测量出电子此时的位置和动量,这就是很多人都有所耳闻的“测不准原理”。


并非唯一

薛定谔的波动力学给予量子力学新的生命,但是,波动性并不是我们理解物质世界的唯一方式。渐渐地,科学家们知道了,不止是电子,任何微观粒子都总是与一个波动过程联系在一起,粒子图景和波动图景都有揭示真理的价值,他们相互关联,无法舍弃任何一个。就像进入黑体辐射的光波,也不得不分立成为离散的形式进行辐射,而一个个走进双缝干涉实验的电子,最终都形成了衍射条纹。


但是你知道吗?尽管由于那只大名鼎鼎的猫,薛定谔的名字家喻户晓,但实际上,在对氢原子电子能级问题的探索过程中,波动力学并不是唯一的思路。海森堡的矩阵力学也出色得解决了这一问题,它甚至比薛定谔的方程出现得更早,只不过薛定谔的波动方程更形象、易于理解,所以更被人欢迎和接受。事实上,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是可以统一和等价的,就像通往罗马的不同道路一样。


量子力学一经诞生,它的生命力吸引了无数科学家为之着迷,经过一百年的探索,人们对于“粒子”和“波”的理解也渐入佳境,与量子力学诞生时候相比,“粒子”和“波”的概念更加丰满。


但是无论波的概念如何拓展,书本上的油墨并不具备辐射和传播的功能,书本所承载的智慧和知识,更不会自动呈现到你脑子里。想要提高阅读能力,将死的文字变为自己脑中的知识,只有多读这一条路可走。多读、多看、用心理解,才是正道。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专家杨学军说过一句话:“难治的疾病,一定会成为伪科学的盛宴。”何止是“难治的疾病”,生活中所有难过的关都会成为伪科学钻空子的缝。而对于父母来说,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学习优秀的人类文明,恰恰就是一个漫长、复杂,甚至不乏艰辛的工作,于是,家长的焦虑就难免被骗子利用。

可是,学习没有捷径,人生亦如是。

“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墨子沙龙共建基地”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