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背不能怨社会,酗酒好像也不该怪父母-深度-知识分子

点背不能怨社会,酗酒好像也不该怪父母

2020/06/07
导读
和酗酒相关的基因突变,仅够解释酗酒风险差异中的10%。

pixabay.com


撰文 | 郭瑞东

责编 | 杨枭


饮酒有害健康,但酗酒是否会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呢?5月25日,《自然·神经科学》的新研究,基于43万人的数据,找到了19个与酗酒相关的基因位点[1]。研究者指出,这些基因与酗酒存在相关性,但该研究并不意味着携带这些基因突变的个体就必然会酗酒。


人的DNA包含3亿对碱基,其中差异的部分占了百分之一,这些差异在相关研究中被称为突变位点。之前关于酗酒的遗传学研究,因为每次分析的样本数量有限,能够找到的相关突变也有限。而最新的关于成瘾性饮酒和先天遗传关系的研究,汇集了此前四项同类研究的数据,由于汇总后样本量更大,从而能够更好将信号与随机噪音区分,找到了19个新的和酗酒相关的基因突变位点。


当然,前文提到的是相对风险,基于43万人的大人群研究,酗酒者中可以用遗传解释的只有10%[1],这意味着当前发生的和酗酒相关的基因突变,能够解释酗酒风险差异中的10%,而更大的差异,来自基因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后天环境的影响。


因此,这并不意味着父母酗酒,子女就注定会成为酒鬼。上述群体遗传学研究得出的结果,即证明酒精成瘾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也说明遗传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


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酒精成瘾性是常见的检测项目之一,这一检测的意义上提醒检测者由于先天禀赋的不同,不要轻易让自己尝试宿醉,以免戒酒时造成困难;而不是要让用户以此为借口,认为自己就是基因规定的那样。


pixabay.com


该研究还发现,这些和酒精成瘾性相关的基因突变,还和其他成瘾性物质的使用有关,例如酒精成瘾性高的人,烟瘾更大,终身吸毒的概率更高,精神类疾病的风险也更高,父母死亡的年龄相比平均水平也更低。


这提示先天酒精成瘾的风险更高的人还需要注意其他可能的健康风险,甚至可能对指导公共卫生相关的决策有所帮助,例如,如果能够知道,中国不同地区究竟是南方还是北方,哪个民族的人携带酒精成瘾风险基因位点更多,就能够更加针对性地投放以禁酒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如果不是酗酒,小酌一杯,喝到微醺可不可以?酒精进入人体后,其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乙醛,是公认的致癌物。亚洲人由于基因差异,部分人乙醛代谢能力较差,从而导致乙醛在体内堆积,表现出来就是喝酒脸红。


根据中国人群最大规模的基因测序[6],中国人脸红基因变异的频率是21.63%,特别是以广东广西为代表的岭南,其发生突变的人占总人数的比例达到了近50%。导致喝酒脸红的基因突变,还会导致食道癌及胃癌风险增加[4,5],对于携带了缺陷突变的个体,只要喝酒,就会造成着胃癌风险增加。


对酒精成瘾性的遗传基础研究,能够加深我们对成瘾性本质的了解。不过,这项研究的数据主要基于欧洲人群的样本,该研究的结论对东亚人群是否适用存疑。我们期待随着针对东亚人群的研究增加,未来有更多的发现。


参考文献

[1]. Genome-wide meta-analysis of problematic alcohol use in 435,563 individuals yields insights into biology and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traits

[2].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Offspring Alcoholism

[3]. Problematic alcohol use and hippocampal volume in a female sample: disentangling cause from consequence using a co-twin control study design

[4].  Defined lifestyle and germline factors predispose Asian populations to gastric cancer

[5] .Functional Variants in ADH1B and ALDH2 Coupled With Alcohol and Smoking Synergistically Enhance Esophageal Cancer Risk

[6]. The ChinaMAP analytics of deep whole genome sequences in 10,588 individuals



制版编辑|王乐佳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