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季:我就是炬火,不一样的烟火-深度-知识分子

陈季:我就是炬火,不一样的烟火

2020/07/17
导读
陈季谈起自己走科研之路的初心,凝练出两个关键词:“好奇”和“没有标准答案”。
v/u7/zsfz1594097714.3251447.png


  


人物简介

陈季,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毕业之后,由饶子和院士推荐进入美国普渡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著名生物化学家 Dr. Barbara Golden 教授。2016年博士毕业后,陈季进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朱听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当年9月加入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卓越学者项目。


陈季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性核酸的发现、应用和基于结构的设计,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学术期刊如《生物化学》发表论文数篇并获得多项荣誉和奖励。他荣获2015年度普渡大学“Bird Stair Research Fellowship”奖;2015年度第20届RNA学会年会New England BioLabs卓越海报奖;2013年度亨利·摩西Outstanding Early Career Publication奖等;并获得 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基金及2019年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优秀报告人”称号。


“我从小到大就是一个比较有好奇心的人,但是我不喜欢一有问题就找答案。我喜欢沉浸在问题里,去思考所有可能的答案。” 陈季将自己定义为一个“好奇”的人,正是这种“好奇”让他走上了科研之路。 


即便面对升学的压力,陈季也从不愿意为应付考试“走捷径”,相反他总是花很多时间来“舍近求远”地研究问题的本身,而且偏爱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所以我学习效率不太高”,陈季讲到。


进入大学之后,陈季开始接触到科研,这时他才发现原来科学研究中很多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这正好是我最喜欢的”。此外,科研没有严格的“按时交卷”的时间限制,“这样我就终于可以投入时间、精力去好好研究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了”。


陈季谈起自己走科研之路的初心,凝练出两个关键词:“好奇”和“没有标准答案”。


01

“他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陈季在北京大学药学专业毕业后,在饶子和院士推荐下进入美国普渡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学位,谈及为什么选择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陈季讲到,这源于自己在高中时期的一段经历。


z/0m/zsfz1594097835.4519253.png


陈季高中就读于北京景山学校,与美国波士顿牛顿高中为长期交流合作伙伴。期间,陈季主动申请接待了一位美国高中生Max,“他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从Max身上陈季感受到:“学习不光是读书上课,很多看似在挺浪费时间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比如去别的国家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自己亲眼看到的和从书本上读到的肯定是不一样的。”


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为陈季打开了一片新的视野,也坚定了他今后去美国学习深造的信念。值得一提的是,Max在中国交流期间收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而陈季也通过本次交流项目,有幸获得了到美国杨百翰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参观学习两周的机会。“这段经历也算是对美国科研的一种加深印象吧!”


尽管没有追寻父亲的脚步成为一名医生,但父亲对陈季影响却弥足深远。“我爸爸是个特别真诚的人,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他身上,陈季认识到掌握知识技能和专业技术的重要性,“力学不倦”的信念始终贯穿在他求学的生涯当中。从北大药学专业起步,再到美国攻读偏生物学的化学专业,再回到清华从事化学与生物交叉学科的研究,陈季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一步步坚实的走着,解锁着“没有标准答案”的科学问题。


02

“小作坊”也可以出“大成果”

“谈起美国的科研,可能很多人想到的是各种高大上、经费充足,研究的都是世界上最前沿最有挑战的课题,至少我去美国之前也是这么认为的”。


到了美国之后他才发现,就其所能接触到的美国教授,除了少数几位,其他教授的实验室规模都不大,可能只有几个研究生和数量更少的博士后或技术员。


1/1z/zsfz1594097875.7147329.png


“很多实验室的经费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充足,可能对于很多教授来讲,能拿到一个NIH的R01 grant就非常了不起了。历史上美国有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都出自‘小作坊’。”


就陈季所研究的领域(功能性核酸的发现、应用和基于结构的设计)而言,“我导师Golden教授在我加入课题组之前刚刚用极为有限的经费解析了一个核酸蛋白复合物的结构,为研究核酸和蛋白质的进化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 (Paukstelis et al., Nature 2008)。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Golden教授在2010年的时候顺利拿到了她的第一笔R01经费,从而可以把我招致麾下。”这笔经费支撑着他和实验室另外两个个学生完成了博士课题研究。从他的导师Dr. Golden身上,陈季发现即便在客观条件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依然能够做出一些不错的成果。


这件事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也给了他信心。“也许今后我也会面对有限的经费,有限的人手,但这都不是做不好科研的理由,因为我的导师用亲身经历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Dr. Golden成功的秘诀是“找准方向”和“合作”,陈季这样总结到。“对于小实验室来讲,找准方向不是指找一个最有可能发大文章的方向,而是找一个相对冷门但是有一定深度和研究意义的方向。同时,找准方向后不能闭门造车,要尽可能的汇集不同的学科背景,把一个科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索和检验。”博士期间,Dr. Golden给了陈季三个课题,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得益于导师的高瞻远瞩与学术熏陶,陈季的科研能力日渐精进,“最终在相对有限的实验资源条件下,比较从容地产生了一些实验结果。”


03

“细节决定成败,祸患积于忽微”

陈季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核酸的生物化学方向,在2016年进入清华大学朱听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陈季专注于反手性核酸的相关研究,该领域目前处于开拓阶段,尚有诸多未知领域亟待探索发现。


h/q8/zsfz1594097903.8851344.png


回忆起自己在科研中最难忘的一件事,陈季谈到:“难忘的事情太多了,但是有一件事确实让我记忆犹新,也可以说引以为戒吧。” 那是他第一次做同位素实验,陈季借用了一位教授的实验室,做实验期间恰好赶上教授出差,于是自己一个人“独享”了整个实验室。本以为自己很小心地将实验完成了,谁料教授出差回来,一天晚上突然发邮件义正言辞地通知自己及其导师,说在自己的实验室检测到了大面积的同位素污染……


“我当时惊起一身冷汗,也许是自己把跑胶用的buffer(缓冲液)不慎滴到了地板上,然后又通过不断走动污染了整个实验室。” 虽然只是一个实验失误,但是却引起了陈季深深的反思,在之后的科研工作中,陈季一再回忆起当时的情节,不断提醒自己:细节决定成败,祸患积于忽微!尤其是科研工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节的背后是认真的态度,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每一个细节,反复求证,精益求精!“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也让我以后更加的小心,要严格规范自己的实验操作,严格执行安全防护措施。”


04

篮球——我志同道合的旧友

看起来文质彬彬的陈季,却是个十足的体育健将,从小热爱篮球的他,在高中时期,便作为篮球队长组织班级篮球队参加了某著名赞助商举办的全国范围的篮球比赛。“在我读高中的时候,走进中学校园的3v3联赛还是一个很新鲜的事情,这就给我们这些非特长生提供了一个挥洒汗水、展现自我的舞台。”在紧张学习之余,带领同学们练练球、组织安排现场加油喝彩、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排兵布阵,“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一钟锻炼”。


blob


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无疑培养了大家的团队意识和体育拼搏精神,也让陈季 “以球会友”地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因为高中打篮球的这段经历,让陈季在大学时主动担任了班级的体育委员,继续组织同学们参加北大的体育比赛和部分面向大学生的业余比赛。


“篮球对我来说,就像一位志同道合的旧友,让我始终保持着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挫折困难。” 有一次打球发生意外,导致陈季的韧带断裂,在美国做了重建手术。“做完手术后在床上躺了几天就一瘸一拐的回到实验室做实验……”陈季一脸轻松的谈到,幸运的是他完全康复了。尽管科研很忙碌,但是现在有时间依然会去“打打球出出汗,希望以后也能一直坚持下去。”


路遥知马力,在不断延展的科研之路上,相信他能够蹄疾步稳,勇毅笃行。


注:本文转载自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知识分子是由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创办的移动新媒体平台,致力于关注科学、人文、思想。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