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用音乐修养道德,西方人用音乐提高智力,有科学依据吗?-资讯-知识分子

中国人用音乐修养道德,西方人用音乐提高智力,有科学依据吗?

2021/01/06
导读
音乐提高智力的说法究竟是有科学依据,还是一厢情愿?

READING
导读


谈起音乐,传统中国人与西方人似乎有着颇为不同的关注点。在中国古代,音乐是士人君子用来修养心性、教化万民的手段。也就是说,中国人通过聆听音乐、演奏音乐来修养自身道德乃至影响社会风气。


相比之下,在西方社会,“莫扎特教你聪明”“贝多芬帮你拿分”等等由科学研究引发的思想风潮频频出现,反映了西方民众对于“用音乐提高学业表现”这一可能性的探索热情。


这两种观念是怎么来的?它们究竟靠不靠谱,背后有没有科学依据呢?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下。



来源 |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 


01



音乐与道德


中国人“以乐修身”“以乐传德”的思想起源自先秦儒家。西汉经学家刘向和东汉文学家蔡邕都曾在其著作中阐述过用音乐来调和心志、培养良好道德的观念。



“故古者天子诸侯听钟声,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未尝离于前;所以养正心而灭淫气也。乐之动于内,使人易道而好良……” 
——刘向《说苑·修文》


“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
——蔡邕《琴操》




也就是说,古代的贵族们之所以听钟声、琴瑟,是为了修养出正直、善良的心性品质,摒除邪念和过度的私欲。


在这个基础上,儒家还提出了用音乐来教化民众、改善社会风气。在《礼记》和《孝经》中都有音乐能够移风易俗、感化民心的记载。



“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着其教焉。”
——《礼记·乐记》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孝经·广要道》



事实上,不仅古代中国人认为音乐具有道德功能,不少西方哲学家也相信这一点。


公元6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波爱修斯就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它有力量陶冶或者腐化我们的品格。”



Music is a part of our human nature; it has the power either to improve or to debase our character.
—Boethius



当代哲学学者、昆士兰大学副教授戴米安·考克斯认为,音乐和道德品质之间显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但是有一种偶然发生的联系。他认为在某些时刻,某些类型的音乐能够对某些人产生道德塑造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音乐作品激发了人类的某些道德情感或是增强了共情能力(即设身处地体会他人情感的能力),从而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或面对生活的态度,进而改善了人们的道德品质。


科学研究显示,在某些场合,某些类型的音乐确实有助于培养人们在某些方面的道德品质。


(1)积极的音乐可以改善心情,而心情好的人更可能做出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音乐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关于这一点,相信大多数人都曾经有过亲身的体验,除此之外,在科学研究中也可以找到相应的证据。2013年,密苏里大学的一项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受试者一遍努力让自己高兴起来一边听欢快、积极的音乐,就能够成功地改善心境,并在长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如果一边努力让自己高兴一边听悲伤的音乐则无法成功。


2015年,伯恩茅斯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参加几周的管弦乐课程可以帮助老年人提高自信心并显著改善心情。音乐带来的改变不仅表现在感受上,还表现在人们对世界的感知上。2011年,格罗宁根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当人们听欢快的音乐时,会把中性图像识别为快乐的表情;听悲伤的音乐时,则会把中性图像识别为悲伤的表情。因此听快乐的音乐也可以帮助人们从积极的角度来感知世界。


研究显示,情绪积极的人更有可能做出有益于社会的行为,也更可能拥有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因此,音乐可以通过改善人们的心情来增强有道德的行为,也使人们更融洽地与他人相处。


(2)亲社会歌曲可以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行为


所谓亲社会歌曲,就是利他、公益主题的歌曲。研究显示,听这类歌曲可以促进人们的亲社会认知和亲社会行为。


都柏林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当受试者在实验室内听过四首亲社会歌曲后,相比于听中性音乐的受试者,他们会更主动地帮助实验者捡起“意外”掉落在地上的笔。


相比于收听亲社会歌曲,仅仅让受试者阅读亲社会歌曲的歌词无法影响其态度和行为。


(3)参加音乐团体可以提高人们的共情能力


2012年,在剑桥大学的一项音乐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者将52个8到11岁的孩子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通过音乐游戏进行互动,第二组通过文字游戏或者戏剧表演来互动,第三组以同样的频率定期会面,却不进行任何活动。经过一年后发现,通过音乐互动的孩子在共情能力测验中得到了显著高于第二组和第三组的分数。


除此之外,奥地利心理学家托拜尔斯·格雷特米尔曾深入研究过亲社会歌曲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作用机制。该研究指出,亲社会歌曲是通过情感路径而非认知路径引起亲社会行为的。即听亲社会歌曲先增强了人们的共情能力,进而促进了人们的助人行为。


02


音乐与智力


在西方,“音乐提高智力”的观点起源于1993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美国加州大学的弗朗西丝·劳舍尔等人发现,一组大学生在听了十分钟莫扎特音乐之后,在斯坦福-比奈量表空间推理测试中的成绩比听放松磁带或静坐之后更好,空间IQ分数提高了8~9分。


P. G. Tait. Clerk Maxwell’s Scientific Work. [M] //Sir John Maddox,Sir Philip Campbell,路甬祥.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一卷(修订版)精装本.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512-531.


人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项研究得到了各大媒体广泛报道。从此以后,以开发大脑为目的音乐产品和服务快速兴起,受到民众的火热追捧。


1998年,美国乔治亚州的州长泽尔·米勒颁布了一项法案,确保每一位新生儿的母亲都能免费得到一张古典音乐CD。同年,佛罗里达州政府通过了一项法律,要求政府资助的日托中心每天至少播放一小时古典音乐。



那么音乐提高智力的说法究竟是有理有据还是神话传说?在劳舍尔的研究之后,学术界又围绕着“音乐是否能提高学习能力”这一论题进行了大量研究。
尽管二十年来学者们争议不断、论战不已,却至今也未能就此问题得出明确、统一的结论。


(1)莫扎特音乐能否提高智力


在劳舍尔1993的研究中,莫扎特音乐引起的空间推理能力提高是短暂的,效果不超过15分钟。而且这种提高仅限于空间推理能力,莫扎特音乐并未引起一般智力的提高。在后续的重复研究中,只有一部分研究者则证实了莫扎特音乐能够引起短暂的小幅度的空间推理能力提高,其他研究者却未能复现劳舍尔的结果。


尽管如此,动物实验给出了支持莫扎特效应的证据。在一项研究中,实验者让四组还在妈妈肚子里的小鼠听莫扎特音乐、极简主义音乐、白噪音或者保持安静,一直到它们出生后60天,结果发现听莫扎特音乐长大的小鼠在穿越迷宫时速度更快,犯错更少。


2016年,尧德中、夏阳等中国学者不仅发现听过莫扎特音乐的小鼠和人类被试在空间推理测试中的得分高于对照组,还发现听了反向播放的莫扎特音乐会使小鼠和人类被试的空间推理测试成绩比对照组低。研究者认为,莫扎特效应的秘密可能在于莫扎特音乐的节奏和长周期性。巴赫的一部分音乐被认为与莫扎特音乐有相似的效果。


综合来看,大多数研究似乎支持莫扎特音乐能够短暂小幅度提高空间推理能力,但仍有很多研究者对此持有异议。支持莫扎特效应的研究者认为莫扎特音乐的节奏和长周期性是产生效果的关键。


(2)长期接受音乐训练能否带来其他学科认知能力的提升


由于实验中聆听莫扎特音乐带来了短暂的能力提升,研究者们对于真实生活中长期接受音乐训练是否能带来长期的能力提升产生了好奇。然而,相关的研究也无法得出一致的结论。早在90年代,就有研究者声称,3~4岁的儿童在接受了半年电子琴音乐课后,空间推理测试成绩比上计算机课和不上课的孩子高出了30%。这种效果仅限于空间推理能力,并未表现在空间识别能力上。


2015~2018年,研究者对荷兰多所学校的147名儿童进行了长达两年半的纵向研究。发现上音乐课的学生在言语推理能力,计划、组织和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学业成绩方面都比不上音乐课的学生更高。上视觉艺术课程的学生则在视觉和空间短期记忆方面的能力更高。研究者据此认为,孩子在音乐课上发展出的认知技能会迁移到其他学科上,导致总体学业成绩的提升。


此外,多项控制了干扰变量的相关研究也显示音乐训练和学业成绩之间存在关联。2019年,对加拿大温歌华四所公立学校的研究指出,学生的音乐成就尤其是器乐方面的成就与其他学科成绩呈正相关,音乐课程参与度高的学生,在各科成绩上都更加优秀。


然而,也有很多研究否定这种观点。例如,2013年哈佛大学学者塞缪尔·莫尔进行了两次严格的随机控制实验,他将一些4岁儿童分成两组,分别进行为期6周的学前音乐教育或视觉艺术教育。第一次实验结果显示接受音乐教育的孩子在空间导航能力上稍微优于接受视觉艺术教育的孩子;而接受视觉艺术教育的孩子在视觉形式分析能力上稍微优于接受音乐教育的孩子。


第二次实验结果采用了更大的样本,设置了一个接受音乐教育的实验组,和一个不上任何课程的对照组,然而结果却未能支持前一结论,接受音乐教育的孩子在能力测验中的各项成绩并未显著优异。因此在这个实验中没有发现音乐训练带来认知迁移的证据。尽管莫尔承认这个实验中音乐训练的时间比其他研究更短一些,但仍有其他长期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看起来,中国人用音乐修养道德背后是有科学道理的,但音乐与道德的关联显然是相对微弱的,仅仅是某些类型的音乐可以增强人们的共情能力和亲社会行为。而西方人用音乐提升智力的说法,仍处于争议之中,这种效果如果确实存在的话也是微弱的。某些研究显示了长期接受音乐训练可以显著带来其他学科认知能力的改善,但研究者未能对此达成一致的结论。


那么像古人一样长期听正声雅乐(某些古琴曲)是否能带来更明显的道德改善呢?这就要期待未来科学家们的研究啦。


参考文献: 

1.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4/200407072720.htm

2.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7/200728201550.htm

3.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3/12/131211185325.htm

4. https://www.aimm.edu/blog/how-does-music-affect-your-mood

5. https://www.bournemouth.ac.uk/news/2017-03-28/dementia-orchestra-performs-live-bu

6.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5/11/151111055556.htm

7.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music-happiness-psychology-research-140/

8.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1/04/110427101606.htm

9. https://www.oxfordhandbooks.com/view/10.1093/oxfordhb/9780199935321.001.0001/oxfordhb-9780199935321-e-145

10. https://emusicology.org/article/view/4603/4162

11. https://esource.dbs.ie/bitstream/handle/10788/3843/ba_kimmel_b_2019.pdf?sequence=1&isAllowed=y

12. P. G. Tait. Clerk Maxwell’s Scientific Work. [M] //Sir John Maddox,Sir Philip Campbell,路甬祥.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八卷(修订版)精装本.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236-239.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


文章部分内容节选自《〈自然〉百年科学经典》,它收录并翻译了《自然》杂志自1869年创刊以来近150年间发表过的800余篇最具开创意义、最具影响力的文献,堪称一部鲜活的近代科学史诗。2020年11月出版物理学科分卷《〈自然〉百年物理经典》


制版编辑 | Morgan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