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厨房遇到蚂蚁……-资讯-知识分子

如果在厨房遇到蚂蚁……

2022/03/29
导读

图片


撰文 | 苗德岁(演化生物学家、古生物学家


倘若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还能像童男少女坠入初恋爱河那样,满怀激情地书写其终生所爱,那么,这样的爱情堪称可歌可泣的“真爱”,而这样的作品,一定是值得一读的!在科学家中,爱德华·威尔逊的“天鹅之歌”——《蚂蚁的世界》,无疑属于这一范畴。该书的英文原著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刚刚问世,它的中译本在他去世不久,也便呈现在中文读者的面前。作为威尔逊教授的博物学后辈同行,这两个版本我都已拜读了,却依然爱不释手;就像爱尔兰诗人叶芝那首脍炙人口的情诗《当你老了》,让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作者在开头自序中做了如下的夫子自道:“我这一生,历经八十余载,一直都在钻研这神奇的昆虫世界,正是这些过往的经历让我写下了这本《蚂蚁的世界》Tales from the Ant World)。从华盛顿特区和亚拉巴马州的小学开始,到成为哈佛大学研究型教授兼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昆虫馆馆长,我对昆虫世界的热爱从未改变过……尽管到现在我已写了30多本书,但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学术性的。直到这本书,我才把蚁学作为一场身体与智力上的探险,来讲述其中的神奇故事。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把它当作一场探险故事。”

显然,对于熟悉作者生平以及过去那些书的读者来说,新书中有一些内容并不新鲜;因为这本书里经常会谈及他的个人经历和职业生涯,并结合起来讲述蚂蚁的演化历史、生态习性以及社会性组织结构等。不过,他对蚂蚁的研究早已超出了科学家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而成了一种近于痴迷的激情爱好。他坦承这种痴迷,远比金钱、天赋、才能甚至于开朗的性格,更能令人感到幸福和满足。在他身上,热爱大自然俨然成了一种宗教信仰,而身为博物学家,他视自己为服务于这一宗教的神职人员,并以此感到无比自豪。

像达尔文一样,威尔逊对博物学的痴迷植根于童年。两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世纪、有着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但有些方面似乎又有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达尔文8岁丧母,威尔逊8岁时父母离异,自童年起,两人主要都是由单亲父亲抚养的。两人对学校的功课都不感兴趣,达尔文是“平庸无奇”的在校生,而威尔逊跟着公务员父亲的频繁调动和搬迁,在中小学阶段的11年间,曾换了16个城市的16个不同学校上学!可想而知,他的学校成绩会如何?然而,由于两人对于博物学共同的痴迷和一生不懈的追求,使他们最终分别成为19、20世纪伟大的博物学家。

威尔逊与达尔文的另一相似之处是,两人在生命最后阶段撰写的“天鹅之歌”,都是有关地球上“看似寻常最奇崛”的两类生物——前者是蚂蚁,后者是蚯蚓。诚如我在《蚂蚁的世界》推荐语中所写道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巧合’,几乎是他们命中注定的。”

达尔文对无处不在的蚯蚓,之所以如此钟情,是在于他《腐殖土与蚯蚓》一书中所要传达的“微言大义”,即彰显“均变论”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传至千秋也是真”。自从他登上小猎犬号战舰、开始阅读莱尔《地质学原理》(第一卷)开始,就对“均变论”深信不疑:眼前观察到的涓涓细流般的微小变化,经过长期积累,便能引起天翻地覆的巨变。以至于他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物演化论之中:

自然选择每日每刻都在满世界地审视着哪怕是最轻微的每一个变异,清除坏的,保存并积累好的;随时随地,一旦有机会,便默默地、不为察觉地工作着,改进着每一种生物跟有机的与无机的生活条件之间的关系。我们看不出这些处于进展中的缓慢变化,直到时间之手标示出悠久年代的流逝。然而,我们对于久远的地质时代所知甚少,我们所能看到的,只不过是现在的生物类型不同于先前的类型而已。

事实上,达尔文曾在回答批评者质疑他的有关蚯蚓对于腐殖土形成所起作用的文章中写道:

此处我们再次看到了人们对连续渐变积累的成效视而不见;一如当年地质学领域所出现的情形,以及新近对生物演化论原理的质疑。
 
显而易见,达尔文理论跟莱尔“均变论”一样,都建立在无数微小变化经过无限长时间积累而产生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基础之上。在《腐殖土与蚯蚓》一书中,达尔文再次用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流畅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不计其数微不足道的蚯蚓,在我们的脚下,整日整夜默默无闻地“耕耘”,历经千百万年,改造了土壤、改变了地貌、甚至掩埋了废墟、保存了文物。了解这些之后,谁还能忽视蚯蚓“蚂蚁搬山”般的伟大力量呢?
 
当然,生活在21世纪初叶的威尔逊,不再需要去利用蚂蚁的世界来证实生物演化论了;然而,他在《蚂蚁的世界》中也暗藏了自己的“微言大义”——毕竟威尔逊不是一位害怕争议的科学家。从他的《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开始,毕其一生,他从未回避过自己的生物学研究与人类社会的关联。尽管他为此曾遭受过许多非议甚至于围攻,他还是一如既往、我行我素,在本书中依然把蚂蚁的故事讲成了人类的故事。
 
“我将以一段警示开启我们的蚁学之旅。在道德层面上,我想象不到蚂蚁的生活中有任何一点是值得能够或应该去仿效的。”威尔逊就是用这段话开篇的,对他的批评者来说,这无疑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在“性别平等”大辩论以及“Me Too”运动的当下,下面这些话对很多人来说,显然不会是那么悦耳的:“首先,也是最重要的,蚁群内活跃于社会生活的都是雌性。在一切人类活动中,我都忠实地站在女性这边,但是在蚂蚁的世界里,我不得不承认在其生存的1.5亿年间,两性自由主义已经失控了。雌性蚂蚁拥有完全的主导权。你看到的所有忙于劳动,忙于探索外部环境或参战(全面的蚂蚁战争)的蚂蚁都是雌性。相比雌性,雄性蚂蚁就显得格外可怜。”他似乎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写,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也就不是爱德华·威尔逊了!
 
这本书虽然体量不算太大,但内容相当丰富。作者选取了26个与蚂蚁有关的故事,生动地讲述了他一生的科学探索经历。从十岁时与同龄小朋友埃利斯在华盛顿找到“劳动节蚂蚁”,到亚拉巴马小镇布鲁顿附近发现的很多蚂蚁和其他动物(他的小说《蚁丘之歌》就是以此为原型的);从在亚拉巴马大学读大一时迷上了行军蚁,到在墨西哥湾首次发现了南美洲的入侵物种火蚁;从研究蚁群的社会性,到研究世界上多达15000个不同物种的蚂蚁;从跑得最快的到最慢的;从最凶狠的到最“与人无害”的;从天上飞的到水里游的;从恐龙时代的蚂蚁到现今无处不在的蚂蚁……威尔逊是享誉全球的顶级“蚂蚁专家”,这本书里记载了他与蚂蚁之间的一辈子不解之缘,内容真是精彩纷呈。

为了避免进一步“剧透”,我就此打住对书里内容的评介,强烈推荐读者们亲自去阅读这本书;不管你是什么年龄或职业背景,都一定会被这本小书吸引。因为这不仅是一本探险的故事,更是一本爱情故事——它讲述了作者一生对蚂蚁这种动物界里的“小人物”难以割舍的爱!请看作者如何教导我们在遭遇这些小家伙们时,该怎样去善待它们:
 
我时常被随口问到:“我该怎么对待厨房里的那些蚂蚁呢?”我的回答是,注意你的脚步,小心那些小生命,考虑成为一名业余蚁学家吧,为研究它们贡献一份力量。再者,为什么这些奇妙的小昆虫不能参观你的厨房呢?它们不携带疾病,或许还能帮助你们消灭那些真正携带病毒的昆虫。你比它们任意一个都大百万倍,双手就能把整个蚁群捧在手心。是你吓到了它们,而不应该是它们吓到了你。

至此,他还言犹未尽,希望你能捧出“美味佳肴”来款待它们:

我建议你对在厨房看到的蚂蚁物尽其用。比如说,喂养它们,并思考你的所见,就当是一段非正式的异域之旅。在地板或水槽里放几片指甲盖大小的食物。室内的蚂蚁十分喜欢蜂蜜、糖水、坚果碎屑和金枪鱼罐头等食物。
 
如此温馨美妙的小书,读者诸君如何能够错过它呢?阅读它,应是我们对威尔逊教授最诚挚的怀念和敬意。


(本文为苗德岁教授为爱德华·威尔逊的遗作《蚂蚁的世界》撰写的书评,经授权发布,略作修改。该书由中信出版社出版2022年3月出版,赛先生书店有售。)


编辑 | winner

制版 | 小圭月

640

延伸阅读: 致敬爱德华·威尔逊:“当代达尔文“的精神遗产

640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