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首次提取大熊猫化石线粒体DNA;天然气没有预想中清洁 | 科学FM-资讯-知识分子

中国科学家首次提取大熊猫化石线粒体DNA;天然气没有预想中清洁 | 科学FM

2018/06/23
导读
6月24日,走进一周有趣、有料的科学新闻。


跟踪前沿进展,掌握最新动态,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闻。



撰文 | 宋宇铮、刘天霖、郝春晖

责编 | 惠家明



7ED7D6BAE501B52B69D5587458604781398156F5_size90_w1080_h673

图片来源:wikimedia


No.1 中国科学家首次提取大熊猫化石线粒体DNA


大熊猫是濒危而古老的物种,但是在基因层面上,人类对其演化历史知之甚少。直到不久之前,人们还从没有对古代大熊猫的完整线粒体DNA进行测序。最近,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实现了零的突破——凭借DNA捕获技术,他们对广西乐业县慈竹坨洞出土、生活在2.2万年前的熊猫化石进行了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研究者发现,大约在18.3万年前,慈竹坨熊猫的线粒体DNA谱系和现今的大熊猫是相重合的,但其后却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慈竹坨熊猫的六个线粒体基因中具有18个氨基酸序列突变,这或许与末次冰期气候变化,以及广西栖息地的特殊环境有潜在关系。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26889-1



DCB38F113125637458C8E6333724A892633C0BC5_size18_w960_h626

图片来源:Pixabay


No.2 精神疾病可能有共同的遗传机制

精神疾病分类或确诊的一大难题在于,很多精神障碍疾病的症状是非常相似的,相互之间难以区分。最近,Science报道的一项研究解释了这一现象的部分原因。研究认为,精神疾病之间的相似性可能源于基因上的关联。研究人员利用GWAS分析了一百余万名患者和健康人士的基因重叠度,以及相关的生理或认知指标。结果发现,不同的精神障碍疾病,尤其是多动症、躁郁症、重度抑郁症之间有大范围的基因重合,遗传机制高度相同。这暗示着,在它们之间划分明确界限的传统做法并不妥当。此外,研究惊讶地发现,与精神障碍有关的基因出现率和认知水平(比如受教育程度)有关系。举例而言,相比于从未受过教育的群体,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患上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更大。

文章链接: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0/6395/eaap8757

426B0DCE9519300F15F26B37003D98CD91DBD16F_size70_w1080_h719

图片来源:improvcare.ca


No.3 未成年人能识别来自不同语言的情绪吗?


全世界人类具有共通的情绪,然而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中,人们表达情绪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与不同语言的人交流时,可能会误解他们真正想表达的情绪。此前的研究显示,成年人能从声调上识别外国人的情绪,尽管不一定很准确。那么,未成年人是否也能听明白老外的喜怒哀乐呢?为此,来自英国的科学家们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们召集了 80名母语为英语、中文等语言的小志愿者,测试了他们能否根据声调来判断喜怒哀乐。结果显示,未成年人确实能听懂陌生语言中的情绪,但是准确率没有听到母语时那么高。并且,这一识别能力并不会因年龄增长而变强。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26889-1


745FA7CEF04EE00CC22B5D376D7651CA23DF7045_size53_w960_h640

图源:Pixabay.com


No.4“脸书”向鸦片类药物非法买卖宣战


鸦片战争的硝烟已散去近两百年,而一场无声的“鸦片战争”又在美国悄然打响。据估算,2016年每天至少有115名美国人因滥用鸦片类药物而死亡,该数字甚至超过了车祸和枪杀致死人数的总和。除了合法的医生处方外,大量的鸦片类药物交易被发现是在社交媒体“脸书”(Facebook)平台上非法进行。在承受了巨大的舆论压力后,“脸书”近日宣布,他们将对其平台上鸦片类药物的非法交易采取措施。今后,一旦有人在脸书网页上搜索相关购买内容,网页就会首先被转到药物滥用求助热线上,以此鼓励更多人早日戒毒。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facebook-redirects-users-searching-for-opioids-to-federal-crisis-help-line/


FEACA7C4833F25D13665F8DB1B65E9A956D31F0B_size66_w1060_h590

图片来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Or8Lt3YtEA&feature=youtu.be


No.5 动动脑子就能控制的机器人,或成残障人士福音

通常情况下,操控机器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人们要么得给它们明确的编程命令,要么就得让它们理解人类的语言。但现在,来自麻省理工的团队开发了一套新系统,使得人们仅仅动动手和脑就能操控机器人了。利用EEG(脑电图)和EMG(肌电图),这一系统能让机器人实时检测到操控人员的脑电和肌电信号,并利用这些信号调整自己的动作。也就是说,人们在穿戴上感应设备后,只要做一些肢体姿势或进行一些思维活动,机器人就能领会人类的意思。此外,因为利用了“错误相关电位”ErrPs,机器人可以及时停止错误操作,纠正自身行为。人们也不用像传统做法那样,需要特定人员重复大量特定行为来训练机器人,任何人都可以利用该系统直接操纵机器人。研究者认为,这一灵活的系统或将成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障人士的福音。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8/06/180620094804.htm 



242A6612F836F89CA78F30F7E299B6FF429835D6_size44_w960_h637

来源: Pixabay


No.6“清洁能源”天然气没有预想中那么清洁

长期以来,天然气被作为清洁能源而推广使用,因为它在燃烧时释放的二氧化碳远小于煤炭和石油。然而近日,科学家却发现天然气对大气变暖的危害远高于预期,且短期可能与煤相当。他们认为,美国环保署完全忽略了天然气泄露的严重问题。在对8000个工业场所进行调查后,研究人员发现它们中有4%存在甲烷排放量过高的问题,而原因则是设备运转不良。据此估计,全美每年生产的甲烷中至少有2.3%被泄露到大气中,远高于官方预测。这些被泄漏的甲烷在大气层中停留的时间虽短,但造成的升温效果却很强。因此,相关调查结果引发了学者的忧虑,也令监管者承受压力,而产业界代表则对该研究表示强烈怀疑,认为其调查取样过程存在纰漏。

文章链接: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8/06/20/science.aar7204


制版编辑:黄玉莹 |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