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海闻自述|洋插队:学业和财务的挑战-资讯-知识分子

经济学家海闻自述|洋插队:学业和财务的挑战

2022/09/10
导读
有当年插队落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精神和身体打底,什么苦累都不觉得了。
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颁布后的第一批学士毕业40周年。作为改革开放后最先自费出国留学的大学毕业生,北京大学经济学讲席教授海闻近日撰写文章,回顾了自己毕业后自费赴美留学的难忘经历。经海闻教授和「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公众号授权,《赛先生》将陆续连载此文,以飨读者。前情见:


经济学家海闻自述|洋插队:我的自费留学生涯
(一)
经济学家海闻自述|洋插队:我的自费留学生涯
(二)

  • 学业

入学后的第二个挑战来自学业。我本科专业是政治经济学,基本上学的是马克思主义、资本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等。虽然在大三时学了一些西方经济学,但多是从学说史的角度介绍,缺乏系统的、完整的课程。


课间在校园里休息

我开始申请出国的时候是大三,本科还没有毕业,所以申请的是“转学生”。到了学校之后,我跟经济系负责学生的教授和国际办公室出示了我的学士学位证、毕业证和大学四年的成绩单,问可不可以转为攻读硕士。不知是所有的美国学校都很灵活,还是他们对我网开一面,居然同意我开始修硕士课程。不过,在我喜出望外的同时,也深知自己面临的挑战。这意味着,我要在没有学过经济学原理和中级宏观微观经济学的背景下,直接学习硕士层次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

其实,硕士层次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有很多数学公式,这对我来说,反而不是太大的问题。但这些公式背后的经济学理论,恰恰是我不清楚的地方。所以,我一边修硕士课程,一边去旁听本科的经济学基础课,也修一些本科高年级的经济学课,以此来弥补我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的不足。

另外,经济学中对数学的要求很高。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都需要有高等数学的基础,起码要会微积分和线性代数。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挑战。我虽然是经济学本科毕业,但那时我们学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不用数学,经济学本科也不开数学课。大三时因为对西方经济学感兴趣,我就旁听了在哲学系开的微积分。哲学系开数学课,是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数学,从数学的逻辑去理解哲学,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理解无穷、连续的概念,微积分符号有什么哲学意义,什么是现代数理逻辑等。这门课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因此,学了一学期的微积分,记了一大堆笔记,就是不会做题。

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要修计量经济学,但在修这门课前必须先修统计学。我去注册选这门课的时候,教这门课的格罗萨可斯教授问我“你修过统计学吗?”“修过。”我拿出大学本科的成绩单,上面确有“statistics(统计)”,成绩A,但是我心里清楚,我们学的统计并非计量经济学所要求的统计,计量所需要的是概率和数理统计,而我们学的只是一些经济统计的概念,如环比、同比、增长率等,知道这些概念的含义和计算。那时国内连计算器都没有,算个数都得用纸和笔,根本无法做大量数据的回归。能学一下数理统计后再学计量经济学当然好,但我没办法,一是没时间,我想早点修完学分毕业;二是没钱,加州州立大学的课是按学分收钱的,本州居民学费比较便宜,非本州学生包括国际学生的学费要贵很多,一个学分100多美元,多修一门课要多花300多美元,对我这个自费生来说还是挺大的负担。所以,我只好一边学着计量经济学,一边补概率和数理统计的知识。好在我数学方面的自学能力很强,这些课最后都能修下来,甚至还要靠这些数学方面的成绩来弥补语言类课程的不足。

  • 打工

我面临的第三个挑战是财务。作为自费留学生,国家没有一分钱补贴。我不仅需要支付日常生活费,还要支付学费,这是更大的负担。尽管我的二舅作为担保人,替我支付了第一学期的学费,也给了我半年的生活费,并答应会继续给我提供经费,但我知道,在美国,一定要靠自己。不要说从未见过面的亲戚,就是亲生父母,孩子长大了也就不管了。像我这样30岁出头的人了,还依靠亲戚是会被人瞧不起的。

因此,我一到美国,首先省吃俭用,买最便宜的牛奶、面包、1美元8包的“方便面”,看到自助售货机里1美元的蛋糕,几次馋得想买,最后都忍住了。当然,我更希望能尽快在业余时间赚钱,通过勤工俭学来早日完成学业。

我入学不久后就认识了一个台湾同学。他很关心我,送了我一些学习用品,还送我衬衫等。学习用品我接受了,衬衫等就谢绝了。他也在加州州立大学(长滩)上学,但每天晚上去洛杉矶的一家酒店工作。我们比较熟了以后,我就希望他能帮我介绍工作。他很犹豫地看着我,“你很想工作?”“是的,我要为下个学期赚学费!”我很坚定地说。于是,他把我介绍给了他打工的老板,让我跟他一起到洛杉矶城里的克拉克酒店(Hotel Clark)工作。克拉克酒店位于洛杉矶市区(Downtown),最多算一个三星级酒店。我的朋友每天晚上当夜班经理,从晚上10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他们当时正好缺一个夜班接线员,于是他向老板推荐了我。

一个周日的下午,我坐他的车来到了酒店。老板是个日本人,听说我是从中国大陆来的研究生,大概认为这么简单的工作我应该能够胜任,就没有问我太多问题,只是交代了应该怎么干。当天晚上我就开始上班了。

我的工作是接线员或者叫话务员(operator)。有人打电话进来后,我就按照他的要求将电话接到客人的房间。这个工作看起来很简单,但对我这个刚到美国不久,英语听力还很差,对洛杉矶还很不熟悉的人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尤其对英文数字,经常一下子反应不过来,几乎每一次我都要对方重复一遍房间号,或者说慢一点,结果弄得对方很不高兴。两天之后,我就听说有客户投诉我,说英文太差。

到了第四天晚上,我接到一个电话,首先问我,“what’s your rate?” 我一下子蒙了,什么是rate?后来才知道,他在问我房间的价格,但我当时既不知道什么是rate,也不知道酒店的rate是多少,只好坦率地说:“I don’t know(我不知道)。”然后他接着问,“我现在刚到洛杉矶,从洛杉矶机场到你们酒店怎么走?”这回问题听懂了,可是我真不知道机场在哪,也不知道这个酒店的地址是什么,只好又老实说,“I don’t know。”挂了电话,我觉得这是老板在检查我的工作,也告诉了朋友。

果然,第二天老板就跟我朋友说我的英语太差了,不能再干了。就这样,我到美国勤工俭学的第一份工作只干了五天,就被解聘了。很多年后,我讲给我的美国学生听,他们笑个不停,说你的胆子也太大了,这个工作绝对不简单,深更半夜你没有接错房间算你走运,否则你真的会吃不了兜着走。

为了我学习生活方便,二舅和大舅从一开始就安排我住在学校的学生宿舍,在宿舍餐厅吃饭。看到餐厅有不少学生在打工,我也鼓足勇气,跟餐厅管理员申请在晚餐时间“勤工俭学”。餐厅管理员是一个黑人大胖子,豪爽大气,很快就通知我可以上班了。每天工作3小时左右,实际时间以打卡为准。每小时3.5美元,比当时的最低工资3.35美元还多一点点。

在学校的学生餐厅打工(洗碗)

于是,我每天晚餐前提前一个小时到餐厅,自己先吃完,然后做好各种准备工作,按时开门让学生用餐。餐厅除了管理员和厨师外,其他都是学生兼职,有十几个人。我的主要工作是在窗口收餐具。学生吃完饭后就将餐具送到指定窗口,我们在里面很快将杯子、刀叉、盘子等分开冲刷一下后放到大洗碗机的传送带上,冲洗消毒后再送到餐厅自取餐具处分类摆放。后来,我也给前台服务过,给学生打过菜,盛过冰淇淋。这份工作一直干到暑假结束,我搬到校外租房子住后才辞去。

在学校图书馆工作,把书按编号放回原处

暑假期间,我又在一位华裔教授太太的帮助下,到学校的图书馆找了一份学生助理的工作,主要负责将散落在各处书桌或书架上的和学生老师归还的图书按编号放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去。一天大约6小时,一周30小时。俄罗斯裔的图书馆馆长大概看我是研究生,给我的工资是每小时4.5美元。我还在朋友介绍下,每个星期五和星期六的晚上,骑车去一家中餐馆打工,当busboy(招待助理),4美元一小时,有点小费,还可以吃一顿中餐。每周六下午,我还给一个老太太收拾院子,7.5美元一小时,每周2小时。这样一来,我暑假每周要在四个地方工作将近60小时。虽然有点忙,但并不觉得累。有当年插队落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精神和身体打底,什么苦累都不觉得了。

在老太太那里打工还是比较轻松的,主要任务是除除草,用电锯削剪一下树枝等,两个小时的活我不用一个小时就干完了。老太太很惊讶,也很满意,大约以前聘的小孩们都没有好好干,而对我这个下乡九年的知青来说,这点活真是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每次活干完后,我就陪老太太聊天,有时也陪她去超市买东西,赚了钱,也练了口语。

通过我一个暑假的努力,加上开学后仍然可以在图书馆工作,我从第二个学期开始,就完全可以支付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了。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海闻,北京大学经济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兼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现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汇丰商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曾在黑龙江虎林县红卫公社下乡九年。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77级),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滩)经济学硕士,加州大学(戴维斯)经济学硕士和博士。曾任美国福特路易斯学院助教授和副教授(终身职)。1995年回国参与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4年创办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2008年创办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


制版编辑|小圭月

欢迎关注我们,投稿、授权等请联系
saixiansheng@zhishifenzi.com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