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胆的飞天“实验”:希腊神话中的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左图右史-深度-知识分子

一次大胆的飞天“实验”:希腊神话中的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左图右史

10小时前
导读
正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2025年4月15日-7月17日),以古希腊神话中的巧匠代达罗斯为线索,结合考古实证材料,生动地介绍了古希腊文明的源头之一——青铜时代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本文可以作为该展览的一个补充画本,以西方古今艺术作品为线索,剥开围绕着米诺斯文明的种种疑团,讲述与代达罗斯、迷宫和人类飞天梦想有关的神话,揭示隐身其后的真实历史,探讨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与伦理问题。
5.18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图片
 引言

正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2025年4月15日-7月17日),以古希腊神话中的巧匠代达罗斯为线索,结合考古实证材料,生动地介绍了古希腊文明的源头之一——青铜时代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本文可以作为该展览的一个补充画本,以西方古今艺术作品为线索,剥开围绕着米诺斯文明的种种疑团,讲述与代达罗斯、迷宫和人类飞天梦想有关的神话,揭示隐身其后的真实历史,探讨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与伦理问题。
撰文 | 刘钝

01

雅典城的鲁班


代达罗斯Daelalus)是古希腊的一个神话人物,今日英语中由这个名字衍生出来的形容词daedaleandaedal都含有“巧妙的”、“精美的”、“错综复杂的”等意思。据说在距今3500多年前的迈锡尼线性文字B中就出现了da-da-re-jo-de的音节,有人说是一个庇护所,也有人指认就是代达罗斯。值得注意的是,希腊本土外的克里特岛上也发现了这种线性文字。


由此看来,有关代达罗斯的传说由来已久,相关的文本更是多不胜数,希腊与罗马经典作家荷马(《奥德赛》,公元前9-8世纪)、赫西俄德(《片段》,公元前9-8世纪)、柏拉图《美诺篇》,公元前4世纪)、斯特拉波(《地理学》,公元前1世纪)、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公元前1世纪)、老普林尼(《自然志》,公元1世纪)、奥维德《变形记》,公元1世纪)、普鲁塔克(《希腊罗马英豪列传》,公元1世纪),以及伪阿波罗多洛斯(《神话汇编》,公元1-2世纪)中都有所涉及,有些传说把他与神话谱系中的诸神和英雄混合在一起。希腊-罗马的神话谱系错综复杂,以下叙述不限一家之说,但以奥维德为主。


图片

1 意大利庞贝古城遗址的代达罗斯青铜像,毁于公元79年的维苏威火山爆发,近代复原。图源:Wikipedia


代达罗斯的原型可能是雅典城里的一位聪明工匠,据说是最早将人物双腿分开而不是与身躯连为一体的雕塑家,还懂得利用透视原理安排雕像的躯体使人仰视时获得平视一般的感觉。柏拉图在《美诺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称赞代达罗斯制作的雕像非常逼真,以至有传言说它们能够逃跑。人们又把多种发明归于他的名下:斧头、铅垂、螺旋钻、胶水、桅杆与船帆,成为能工巧匠的祖师爷,就如中国的鲁班一样。


代达罗斯的外甥珀尔狄克斯Perdix)(一说塔洛斯Talos)也是个天才,发明了锯子、陶轮和圆规。代达罗斯嫉妒他的才能,有一天突然将他从卫城的高塔上推了下去。但是喜欢聪明人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罗马神话中的密涅瓦)在坠地前将他变成了一只鹧鸪,这是一种恐高的鸟,西文就叫“珀尔狄克斯”。由于这桩可怕的罪行,企图逃避审判的代达罗斯逃到雅典的敌人克里特那里去了。


2是荷兰版画家克里斯皮恩·德·帕斯(Crispijn de Passe,1594-1670)的作品,画面左上方的代达罗斯正将毫无防备的外甥从高处推下,密涅瓦在千钧一发之际施展法术将少年变成一只只能低飞的鹧鸪。


图片

2 德·帕斯《密涅瓦拯救珀尔狄克斯》(c.1605);现藏阿姆斯特丹荷兰国家博物馆


3是法国版画家艾森(Charles Dominique Joseph Eisen,1720-1778)的同一题材作品,图下的文字说明珀尔狄克斯是代达罗斯的外甥,Partridge也就是鹧鸪(或松鸡)

 

图片

3 艾森《代达罗斯的外甥变形为鹧鸪》(c.1775);版藏伦敦大英博物馆


神匠成了一名在逃的罪犯,许多艺术作品中代达罗斯的表情都是阴郁、惊恐或痛苦的,如下两幅头像:图4是罗马尼亚裔的美国当代造型艺术家卢普(Sorin J. Lupu,1950-2021)的泥雕,图5是美国雕塑家格拉夫力(Charles A. Grafly,1862-1929)创作的石膏像。

图片

4 卢普《代达罗斯》(创作年代不详);图源:Art Station


图片

5 格拉夫力《代达罗斯》(1889);图源:Wikipedia


02

米诺斯王和他的迷宫


克里特是地中海东部中央的一个大岛,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米诺斯Minos)文明就发源于此希腊神话中的许多故事也都与此地有关,最有名的莫过于岛上统治者米诺斯王的来历了。


话说喜欢沾花惹草的主神宙斯看上了迷人的腓尼基公主欧罗巴,于是化身为一头美丽的公牛将其诱拐到克里特岛,在那里生下三个儿子,其中大儿子米诺斯成了岛上的统治者,他的后代世世为王,也都叫米诺斯。为了取悦情人,宙斯还将地中海北面的广袤土地命名为欧罗巴,这就是欧洲这个名称的来历。文艺复兴时代的许多画家都以这一神话为素材留下作品,最有名的应该是威尼斯画派掌门人提香Tiziano Vecellioc. 14881676)的《劫掠欧罗巴》(图6):画中的欧罗巴惊恐地在牛背上挣扎,眼看着故土与女伴们正逐渐远去,扭曲的身躯和紧绷的肢体象征既抗拒又沉溺的矛盾心态,红色披巾与白色纱衣强化了肉体的张力,左上角一对飞翔的丘比特暗示着无法抗拒的情欲,化身为公牛的宙斯眼中露出狡诈得意的神色,整幅画面成了脆弱的人性在暴力神性与自我欲望间挣扎的具象表达。


图片

6 提香《劫掠欧罗巴》(c.1560);现藏波士顿伊莎贝拉·伽德讷博物馆


再说年少不更事的米诺斯得罪了宙斯的二哥——海神波塞冬罗马神话中的尼普顿私藏了原先承诺奉献给后者的一头纯白色公牛,波塞冬于是施法让米诺斯的王后帕西法厄Pasiphaë迷上这头公牛,于是有了乱伦行为并产下一个牛头人身的怪,名叫米诺陶Minotaur,也算是米诺斯家的后代了帕西法厄是太阳神赫利俄斯Helios的女儿,绿帽子的米诺斯不敢罪又怕丑闻外传恰好代达罗斯前来避难,于是就请这位神匠为他建造迷宫囚禁牛头7是在意大利伊特鲁尼亚(Etruria)地区出土的黑陶杯上的绘画,显示帕西法厄与米诺陶的母子关系。图8是法裔丹麦女画家玛丽·克莱门斯(Marie Jeanne Clemens,1755-1791)的版画,继续铺陈18世纪中叶对帕西法厄与牛头怪婴儿的演绎。


图片

7 基里克黑陶绘《帕西法厄哺育米诺陶》(公元前4世纪);现藏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珍宝室

 

图片

8 玛丽·克莱门斯《帕西法厄与米诺陶》(1785);图源:SMK OPEN


西方艺术家对这类颠覆传统的故事似乎有着特别的偏爱,从古至今表现这一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图9是一本15世纪彩绘本中的插图,图中的帕西法厄拥抱着公牛,下面的文字是奥维德《变形记》里的诗句,大意是:“她为所爱的牠割了那么多的草,并用高贵的手亲自投喂。”


图片

9 15世纪彩绘本中的帕西法厄与公牛(c.1410);图源:Master of the Cité des Dames and Workshop,Paris


10法国象征主义画家莫罗Gustave Moreau,1826-1898)的《帕西法厄》,在这里借助神话探讨了人性欲望、宿命与神性干预之间的冲突。画家并未直接呈现性爱的高潮场面,而是着力表达帕西法厄内心的挣扎,暗示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画面以深红、金黄与冷蓝为主色调,帕西法厄的红色长袍象征激情与危险,身边公牛的身躯则笼罩在冷蓝色调中,似乎象征灼热的欲望与冷酷的命运的交织。帕西法厄手中的花朵既鲜艳又娇嫩,隐喻欲望的绽放与凋零。如同他的莎乐美系列一样,莫罗既延续了古典主义的写实技法,也通过异域色彩营造出梦幻般的气氛。


图片

10 莫罗《帕西法厄》(1876);现藏巴黎莫罗国家艺术馆


在另外一种叙事中,牛头怪米诺陶不再是帕西法厄与神牛的儿子而是她的情人,王后私下里请求代达罗斯制作一个能够行动的木质母牛,以便藏身其内潜入迷宫与牛头怪媾合。图11是一幅公元前3世纪的马赛克镶嵌画:画中右边两人上方的希腊文分别是代达罗斯与他的儿子伊卡洛斯(Icarus),父子俩手中与身边都是木匠工具:锛、凿、刨、斧、锯等。左边端坐着的女人是帕西法厄女王,头顶上方也有她的名字,脚下一只牛头和小爱神丘比特暗指她的不伦爱情。画面中的另外两个女人都是她的女仆,其中名叫特洛弗斯的那位老嬷嬷正向代达罗斯转达女王的任务。这一作品现在保存在土耳其加济安泰普省的一所博物馆内,公元前300年左右该地区由希腊化的塞琉古王朝统治。


图片

11 带有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形象的马赛克镶嵌画(约公元前3世纪);现藏土耳其加济安泰普省泽乌玛(Zeugma)马赛克博物馆 


法国画家·勒迈尔(Jean Lemaire,1598-1659)巴洛克大师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1665)的弟子,像老师一样旅居罗马,深受古典主义和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双重影响,长于细腻的刻划、和谐的构图对光影的精妙运用其作品多以建筑画、风景画和神话为题材12名为《代达罗斯为帕西法厄制造木牛》,前景是代达罗斯的工作台,背景是米诺斯的王宫,建筑风格则是古典罗马式的。奋力挥臂的代达罗斯与凝神观望的帕西法厄、女王坦露的胸脯与雄壮健硕的纯白公牛,充分表现出技艺与自然、真实与虚幻、欲望与伦理的张力。代达罗斯手中的锤凿和散落在周边的直尺与卡规,象征着人造物对自然的干预;木质母牛的光滑表面与真实公牛的毛发质感对比,则可解读成虚假与真实的对立。

  

图片

12 勒迈尔《代达罗斯为帕西法厄制造木牛》(c.1659);现藏法国阿让美术馆(Musée des Beaux-Arts d'Agen


13是古罗马庞贝废墟出土的壁画,画中的代达罗斯将刚造好的木牛呈献给帕西法厄,只见他右手指着牛背上的一个活动机关,左手张开强调语气,牛身固定在一个四轮板车上面,画面左下方还有一个正在干活的小木匠,应该是代达罗斯之子伊卡洛斯。


图片

13 湿壁画《代达罗斯向帕西法厄交付杰作》(公元1世纪);现存庞贝古城韦蒂之家(House of the Vettii


14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弟子罗马诺 (Giulio Romano,c.1499-1546)创作的壁画,描绘帕西法厄在代达罗斯指点下钻进人造木牛腹内的情况。技术分析显示,画面是在10层石膏涂面上完成的,壁画周围是一个众多半圆鳞片堆砌成的四方框架,框架四角雕刻着莨菪叶。翘起的母牛尾巴画出了框架,给人以立体的视觉印象。


图片

14 罗马诺《代达罗斯为帕西法厄制造木牛》(c.1528);现藏意大利曼图亚(Mantova)市立博物馆


03

忒修斯斩杀牛头怪


在希腊神话中,牛头怪米诺陶既是乱伦的孽种,也是暴力与邪恶的象征。据说克里特的一位王子安德洛革俄斯Androgeus)在泛雅典娜运动会中被害,米诺斯王兴兵讨伐,战败的雅典人不得已承诺每年向后者进贡(一说50对)童男童女,用来供囚禁在迷宫中的牛头怪食用和满足淫欲。


图片

15 米诺陶大理石雕像(罗马时代复制品);现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雅典王子忒修斯Theseus)决心为民除害,自愿作为童男前克里特。米诺斯公主阿里阿德涅Ariadne)爱上了他,为了帮助心爱的英雄,公主向他透露了迷宫的秘密,还给了他一个可以引导人走出迷宫的线团,据说也是代达罗斯的礼物。西谚中阿里阿德涅之线(Ariadne's thread)就来源于此,比喻摆脱困境的线索。图16是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女画家安托瓦内特·贝福特Antoinette Béfort,1788-1868)的作品,描绘阿里阿德涅在忒修斯进入迷宫前将线团交给他的情景。

 

图片

16 安托瓦内特·贝福特《忒修斯与阿里阿德涅》(c.1812);私人收藏


忒修斯杀死牛头怪的艺术作品繁不胜数,从古希腊的陶绘、罗马的马赛克,到文艺复兴以来的壁画、版画、油画与雕塑,直到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以下陈列数件以为代表。


图片

17 希腊陶杯上的图像:忒修斯在雅典娜注视下杀死米诺陶(约公元前5世纪);现存马德里西班牙国家考古博物馆


图片

18 庞贝废墟出土的马赛克拼图(约1-3世纪);现存那不勒斯意大利国家考古博物馆


下面是两件19世纪法国雕塑家的作品,图19是艾蒂安-朱尔斯· 拉米Étienne-Jules Ramey,1796-1852)的石雕,图20是安托万-路易·巴耶(Antoine-Louis Barye,1795-1875)的青铜雕。


图片

19 拉米的石灰岩雕塑《忒修斯击杀牛头怪》(1821);现陈巴黎杜伊勒里宫花园


图片

20 巴耶的青铜雕塑《忒修斯大战牛头怪》(1874);现藏法国蒙彼利埃市法布尔博物馆


21是化名塔瓦尔內莱大师(Maestro di Tavarnelle)的作品,他是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活跃于佛罗伦萨的一位匿名画家,画风带有文艺复兴中期祭坛画的特点,作品往往注重故事情节的展现。与其他同类题材的画作相比,此画的场景更为宏大,除了位于焦点的忒修斯和牛头怪,画面中还出现了克里特的迷宫、岛上的风景与暴行,以及远方驶来的海船。迷宫外面坐着的两个女性,其中之一无疑是阿里阿德涅,另一位很可能是她的妹妹菲德拉(Phaedr),也是忒修斯的妻子——不过那是另一个传说,迷宫和牛头怪的故事里她不曾出场,因此也有人认为是忒修斯的保护神雅典娜。


图片

21 塔瓦尔內莱大师《忒修斯进入迷宫杀死牛头怪》(c.1510-1515);现藏法国阿维尼翁小皇宫博物馆


1937年西班牙内战期间,支持佛朗哥叛军的德、意空军对共和军控制的小镇格尔尼卡狂轰滥炸,造成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大量平民伤亡。大画家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为此创作了巨幅油画《格尔尼卡》,如图22。画风为立体主义风格,颜色为一般人不常用的黑白灰色混合,描绘的形象全都呈现几何图案的分解与重组,画面上布满了断裂的肢体、濒死的战士、手握残剑的断臂、惊恐嘶鸣的马、被践踏的鲜花,右边是一个呼天抢地的人物(分不清男女),每个形象都表现了人类在暴行面前的恐惧、痛苦和绝望。画面上方一只如同眼睛的灯泡,有人解读为上帝的见证。其后一只手擎着的油灯,或许表示轰炸对小镇供电设施的破坏,更好的解释是自由女神的火炬在黑暗中鼓舞人民。虽然画家没有直接描绘飞机和炸弹,画面仍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值得注意的事,画面左上角有一个没有表情的牛头,下方是一个抱着死去孩子的绝望女人。画家在这里是以牛头怪米诺陶象征正在欧洲泛滥的法西斯主义。

 

图片

22 毕加索《格尔尼卡》(1937);现藏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

围绕着牛头怪、迷宫和女性,毕加索还创作了大量素描与版画,充分表达了他对法西斯主义的厌恶与仇恨,以及对无辜受害者的同情。以下图20-23都是毕加索1937年前后的作品。


图片
23 毕加索《牛头怪与女人》

图片

24 毕加索《牛头怪与女人》


图片

25 毕加索《忒修斯与米诺陶》


图片

26 毕加索《忒修斯杀死米诺陶》


雅典人何以对米诺斯文明如此厌恶恐惧,以至将暴行与最难堪的丑闻都编织到神话之中?前面提到的战争与索赔,并无明确的史料记载。柏拉图写过一部名为《米诺斯》的短篇,其副题是《论法》,内中借苏格拉底之口为米诺斯辩护,称他“古人里面最好的立法者,是人们的分配者和牧者”;“米诺斯的法律是不变的,因为,关于城邦治理的实在,米诺斯洞彻其真相”。至于米诺斯遭到雅典人憎恨的原因,柏拉图认为他攻打的那个城邦(指雅典),有着各式各样的聪明人,以及五花八门的诗人,尤其是悲剧诗人……悲剧是最能取悦民人、最能迷住灵魂的诗。我们把米诺斯绑在诗行里严刑拷打,以报复他强迫我们偿付那些贡品。”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但丁在《神曲》中将米诺斯安排成执法严明的冥界判官,显然是依据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叙述。而为教皇绘制《最后的审判》的米开朗基罗,为了报复教廷审查官马丁内利(Biagio Martinelli,1463-1544)的挑剔与谗言,不但将米诺斯的脸画成这位教皇的宠臣,还让一条大蛇咬住其命根。


在希腊本土文明诞生之前,以克里特岛为中心的米诺斯文明已经延续了近千年,而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臻于鼎盛。由于位处地中海中央,必然会与后起的、同样擅于航海、贸易与殖民的希腊本土文明发生冲突。这才是米诺斯被抹黑的真实原因。考古证据显示,希腊本土的迈锡尼文明与米诺斯文明有很多交集,来源尚未完全搞清楚的两种线性文字在两地同样出现。


现代文化学者对于帕西法厄反常行为的解释是,这可能是古老“神婚”仪式的隐喻。在种宗教祭礼中,女祭司与装扮成兽形的男祭司或国王本人性交。米诺陶需要吃人的现象可能来自对古代人祭遥远记忆。神话学家指出,米诺陶的形象和腓尼基人信奉的牛头神“巴力-摩洛”(Baal-Moloch)极为相似,或许二者同源。米诺陶被忒修斯杀死这一情节很可能折射了真实的历史,呈现了希腊本土的迈锡尼文明征服米诺斯文明的模糊记忆


04

逃离克里特


忒修斯进入迷宫杀死牛头怪后又成功逃走,米诺斯王担心走漏风声,下令将代达罗斯父子关进迷宫旁边的高塔。代达罗斯决心带着儿子逃出克里特,他精心制作了飞行器具,只等时机成熟就付诸行动,出目标是地中海西面的另一个大岛西西里。


27的蚀刻版画出自英国19世纪画家霍尔罗伊德(Charles Holroyd,1861-1917)之手,画中的代达罗斯正在被囚的高塔上苦思逃脱的办法,下方可见他亲手建造的迷宫,远方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图片

27 霍尔罗伊德《苦思中的代达罗斯》(1895);图源:伦敦大英博物馆


自古以来,人类眼望天空翱翔的鸟类难免产生飞天的梦想,不同的文化中都有类似的传说甚至勇敢的尝试,最早制造航天器的幻想就是由雅典神匠代达罗斯体现的。图28是意大利雕塑家皮萨诺(Andrea Pisano,1290-1348)的褐色大理石浮雕,显示了中世纪晚期人们想象中的飞行器之细节,鸟羽制成的外衣利于减轻空气阻力,巨大的翅膀还得依靠臂力来扇动,本质上这是一种扑翼机的雏形。差不多150年后,大画家与发明家达芬奇在笔记本上画出了扑翼机的设计草图,如图29——不过受限于当时人类掌握的动力,同样是一座空中楼阁。


图片

28皮萨诺《飞翔的代达罗斯》(c.1350);现存佛罗伦萨大教堂博物馆钟楼 


图片

29达芬奇的扑翼机设计图稿(c.1496);图源:Leonardodavinci.net


30是一件古代浮雕,图31是意大利新古典主义大师卡诺瓦(Antonio Canova,1757-1822)的大理石雕塑,都呈现了代达罗斯为儿子安装翅膀的情景。

 

图片

30 佚名《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年代不详);现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图片

31 卡诺瓦《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1777-1779);现藏意大利威尼斯市克雷尔美术馆(Museo Correr)


下面三幅油画也都描绘代达罗斯为伊卡洛斯装上翅膀的场面,分别出自路易十四的宫廷画师勒布伦(Charles Le Brun1619-1690),以及两位巴洛克风格的意大利画家萨基(Andrea Sacchi,1599-1661)和皮奥拉(Domenico Piola,1627-1703)。 

 

图片

32 勒布伦《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c.1645);现藏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院


图片

33 萨基《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c.1645);现藏意大利热那亚市新街博物馆(Musei di Strada Nuova)


图片

34 皮奥拉《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1670s);私人收藏


代达罗斯出逃之前,反复叮咛爱子在飞行中要紧随自己,既不要飞得太低使海水浸湿羽毛,不要飞得太高被太阳融化了粘结羽毛的蜂。弗拉芒画家凡代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的画笔生动地表现了这一情节,画中的代达罗斯神情凝重地嘱托儿子,年轻的伊卡洛斯则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图35)


图片

35 凡代克《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1615-1625);现藏加拿大多伦多市安大略省博物馆


36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荣勋画家雷顿Frederic Leighton1830-1896的杰作,呈现出追求恬静、和谐、典雅的唯美主义风格。构图十分巧妙,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处于画面中央,背景是辽阔的天空和海洋,烘托出一种即将飞翔的氛围。画面以暖色调为主,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略带忧伤的情调。代达罗斯的沉稳与伊卡洛斯的兴奋形成鲜明对比,又增强了视觉的张力。无论父亲脸上的皱纹还是儿子眼中的光芒,都展现了画家对人物情感的深刻把握。同时,两人身上的羽毛、翅膀等细节也处理得极为精致,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勇敢地飞翔吧,但是切记要紧跟着我”,通过画面,敏锐的观众似乎能够听到老神匠此刻的心声。


图片

36 雷顿《伊卡洛斯与代达罗斯》(1869);私人收藏


05

伊卡洛斯的坠落


父子俩成功地飞离克里特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与清澄明亮的蓝天,年轻的伊卡洛斯未免有些得意忘形在途中越飞越高,这一轻狂的举动激怒太阳神赫利俄斯阿波罗),神发出灼热的光熔化了他身上黏结鸟羽的蜂蜡伊卡洛斯坠海身亡,无奈的父亲不敢久留,眼睁睁看着儿子掉下去,只身一人逃往西西里。表现伊卡洛斯坠海的艺术作品很多,图37是仿照庞贝废墟出土马赛克制作的一幅版画,画中的伊卡洛斯已经摔死了,折断的一只翅膀散落在沙滩上;悲伤而又惊恐的代达罗斯无奈地继续飞行。

 

图片

37 根据庞贝废墟出土马赛克绘制的伊卡洛斯坠落图 ’图源:Wikimedia Commons


佛拉芒画家高威(Jacob Peter Gowy,c.1615-c.1661)仿鲁本斯油画作品《伊卡洛斯的坠落,细致刻画了伊卡洛斯从高空跌落经过父亲身边的一瞬,两人的身姿、肤色与面部的神态均构成鲜明的对照,神匠纵有一身本领也只能无奈地看着爱子坠下,如图38

 

图片

38 高威《伊卡洛斯的坠落》(c.1635);现藏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39为法国画家皮卡特(Bernard Picart,1673-1733)的木刻插图,从高空坠落的伊卡洛斯徒劳地挥舞四肢,羽毛在他身边纷纷飘落,失去翅膀的他无法抵抗地球的引力。图中可见代达罗斯飞得很低,他或许还不知道身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更有可能是知道自己无力回天,只有保持有限的体力继续向前方飞翔。

 

图片

39 皮卡特《伊卡洛斯的坠落》(1731);图源:Fine Art America


40是一幅17世纪的浮雕面十分开阔:太阳,大海,海中的鱼,航行的船,飞翔的代达罗斯,坠海的伊卡洛斯,以及代表西西里和克里特的两块陆地。与图21和图27一样,代表克里特岛地面上还有表示迷宫的图案。

 

图片

40 佚名《伊卡洛斯的坠落》(17世纪);现藏法国贡布埃涅市安托尼·维文内尔(Antoine Vivenel)博物馆


下面是法国画家勃朗德尔Merry-Joseph Blondel,1781-1853)为卢浮宫装饰的天花板壁画,题为《太阳或伊卡洛斯的坠落》,如图41。画面大致按色调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方明亮色调中的主角是威风凛凛的太阳神赫利俄斯(或阿波罗),只见披红色斗篷,驾着四匹马拉着的黄金马车在天际疾驰而过,向前奔腾的马与太阳神稍微后倾的身姿构成真正的物理张力,显示了大自然的威严与力量下方阴暗色调中的主角是跌落中的伊卡洛斯,惊恐万状的代达罗斯回头瞥见了这悲惨的一幕却无能为力。

 

图片

41 勃朗德尔《太阳或伊卡洛斯的坠落》(1819);卢浮宫德侬馆一楼天花板


42是美国当代装饰艺术家米诺(René Milot)用电脑绘制的图像,耀眼的金黄色调凸显了灼热的阳光,伊卡洛斯张开双臂张嘴呼喊,鸟羽在周边飘落,一切都无济于事。 


图片

42 米诺《坠落中的伊卡洛斯》(年代不详);图源:Art Station


法国画家卡巴内尔Alexandre Cabanel1823-1889)的《伊卡洛斯之死》则表现了伊卡洛斯摔死后的情况,他的尸体被海浪冲到一片沙滩上,如图43。爱琴海北部靠近小亚细亚的一个小岛伊卡利亚(Ikaria),据说就是伊卡洛斯坠落与葬身之地,如今已成为希腊的一个海外旅游胜地,岛上有所谓的伊卡洛斯陨落之岩与一座高达17米的现代风格纪念碑,碑座的基石上镌刻着“一个人掉下来,千万个人飞上去”的铭文。


图片

43 卡巴内尔《伊卡洛斯之死》(1840);私人收藏


44出自英国新古典主义传人德雷珀(Herbert James Draper,1863-1920),描绘一群水仙女发现了伊卡洛斯的尸体,对美少年之死表示怜爱与哀悼。画面以暖色调营造出一种温馨、柔和、凄婉与哀伤的气氛,伊卡洛斯黝黑的皮肤显示他曾那么接近太阳,但完整的翅膀突破了神话中羽翼在空中分解脱落的叙事。这种处理既保留了神话的悲剧内核,又赋予画面复杂的象征意义——人类对自由与超越的渴望从不泯灭。三位婀娜多姿的水仙女环绕在伊卡洛斯尸体周围,白皙的身体与伊卡洛斯形成对照,她们的动作和表情表现出对死者的同情与怜惜。目光转向远方,火焰般的落日余晖暗示时间流逝与理想破灭,波澜不惊的大海象征命运的不可抗拒,也衬托出人类的渺小。

 

图片

44 德雷珀《哀悼伊卡洛斯》(1898);现藏伦敦泰德美术馆


06

伊卡洛斯的三重文化符号


在一本出版于1531年而被频繁重印的寓意画册关于占星术士In Astrolologos中,作者阿尔恰托斯Andreas Alciatus1492-1550)给出了一幅伊卡洛斯坠海的木版画,45。图下的短诗对痴迷占星术的人发出警告,告诫他们不要异想天开地凭借知识把自己提升到星辰之上。德国哲学家和艺术史家哈里斯Karsten Harries)借此发挥道:将此画置于文艺复兴时代的背景下,可以发现其中关乎人类生存状况的寓意。他在《无限与视角》一书中写道,人被监禁在视角的迷宫中,徒劳地试图逃脱,就像伊卡洛斯想逃出克里特岛一样;而克里特岛象征着堕落的人类所处的世界,这里的堕落应当理解为傲慢与自由,理解为想象力和理智使人脱离其自在位置的力量。伊卡洛斯的飞翔加剧了这种傲慢并以死亡告终;精明的代达罗斯则以其发明改变了自然的法则,通过将飞翔路径保持在适当高度而最终逃脱。

 

图片

45 阿尔恰托斯《关于占星术士》中的插图;图源:Album Online


这是伊卡洛斯这个文化符号的第一重意义:狂妄无知的莽汉,不自量力的小丑。荷兰画家霍尔奇乌斯Hendrick Goltzius,1558-1617)曾以希腊神话中四名因狂妄而遭天谴的人物为题材创作了一组系列版画,名为《四位蒙羞者》(The Four Disgracers),其中就有伊卡洛斯——另外三人分别是坦塔洛斯(Tantalus)、法厄同(Phaeton)和伊克西翁(Ixion)。伊卡洛斯的蒙羞如图46,这是关于第一重意义的恰如其分图解。


图片

46 霍尔奇乌斯《四位蒙羞者——伊卡洛斯》(1588);版存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47是一尊表现伊卡洛斯飞翔的大理石雕塑,人物面带忧容,但体格强健、身躯健美,带着坚定的目光,代表着人类与自然抗争的勇气和雄心。类似的艺术作品还有很多,除了绘画与雕塑,举凡卡通、邮票、音乐、戏剧无所不及“伊卡洛斯”命名的事物也不在少数例如一份创刊于1962年的著名科学月刊,现为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委员会的正式出版物,有名的科普作家和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曾长期担任其主编。还有许多国家的飞行器、法国一年一度的山区滑翔机竞赛、厄瓜多尔与希腊航空公司的名字(希航现改名奥林匹亚航空公司)、匈牙利和前南斯拉夫生产的汽车、月球上一座环形山、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爱琴海中的一个小岛、一种时尚的女性钩针披肩,以及美国科幻片《黑客帝国II》、《决战猩球》中的航天器,都以伊卡洛斯命名。


这些都借用了伊卡洛斯这个文化符号的第二重意义:逆命抗天,赴汤蹈火而不惜。

 

图片

47 大理石雕塑《飞翔的伊卡洛斯》(原作者与年代不详);图源:Pinterest


上个世纪末学者木心(1927-2011)在纽约为一群中国艺术家讲“世界文学史”,一开始就是希腊罗马神话。先生妙语连珠,其中多次提到伊卡洛斯,例如他说:“艺术家,天才,就是要飞。然而飞高,狂而死。青年艺术家不懂,像伊卡洛斯,飞高而死,他的父亲是老艺术家,懂”;“我曾为文,将尼采、托尔斯泰、拜伦,都列入飞出的伊卡洛斯。但伊卡洛斯的性格,宁可飞高,宁可摔死”;“一定要飞出迷楼,靠艺术的翅膀。宁可摔死”;“欲望,是要关起来,现代迷楼,更难飞出,需要更大的翅膀。”他又感叹“可怜老子、释迦,当时也一点不知希腊神话”;“乔达摩,他是非常伊卡洛斯。他是王子,宫中美人多。他上街,看见人民,方知人生有病、有孕、有死亡。如此快乐的王子,看到生老病死,明白人生无意义。夜里看见宫女睡态之丑,他离开宫殿,是伊卡洛斯之始;他的王宫,就是迷楼,半夜里飞出来,世界又是迷楼,要飞出世界,难了,但他还是飞了出来,最后发现生命本身就是迷楼。所谓三藐三菩提。他伟大,悟到生命之轮回,于是他逃避轮回。”


这些说辞或许可以诠释伊卡洛斯这一符号的第三重意义:释放生命激情,遁世中追求精神永生。


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的剪纸《伊卡洛斯》可以作为这种诠释的视觉注脚,如图48。马蒂斯是现代绘画中野兽派的创始人,晚年因健康原因无法执笔后,转向以剪切、拼贴方式继续其“色彩即情感”的追求,但手法更加抽象与自由。在这件作品中,画家运用高饱和度的蓝色背景与明亮的放射性黄色星点,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体现了野兽派一贯的大胆用色风格伊卡洛斯的身体则以黑色剪影呈现,倾斜而舒展身姿更多地表现自由飞翔而不是坠落,画面充满强烈的动感。黑色躯体心脏部位的一颗红点成为整个画面的焦点,既象征伊卡洛斯生命激情,也暗示他的脆弱与悲剧命运


图片

48 马蒂斯《伊卡洛斯》(1944);现藏爱丁堡苏格兰国家现代艺术馆


犹太裔的俄-法籍画家夏加尔(Marc Chagall,1887-1985)被毕加索评为“马蒂斯之后唯一真正懂得色彩的人”(当然是按其后现代的独特视角),他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挣脱了理性的束缚,把记忆、想象与下意识的冲动结合起来,营造出光与彩的梦幻世界。图49中,扁平的空间使人联想到中世纪绘本中的宗教故事插图,伊卡洛斯伸开的手臂与腿构成的倒U字形图案,在气泡状的空间徐徐坠落,下方红、绿两种主色调涂抹出只有梦中才可能见到的风景:山川、森林、农田,还有形态各异的民众与牲畜,一些人张开双臂像是欢迎上天派来的使者。


图片

49 夏加尔《伊卡洛斯的坠落》(1975);现藏巴黎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


07

《伊卡洛斯坠海的风景》


在描绘伊卡洛斯的美术作品中,最有魅力并引起最多讨论的就是16世纪佛拉芒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the Elderc.1525-1569的《伊卡洛斯坠海的风景》了这一节就专门讨论这幅奇特的作品(图50)老彼得被称为“农民画家”,他的作品包括大量的尼德兰乡村风俗画,这幅名曰“风景”的油画远离现实,却蕴涵着复杂的宗教布道意味和文化隐喻。当代德国哲学家哈里斯Karsten Harries)其名著《无限与视角》中对此作了专门讨论,他指出,此画奇特地运用散点透视,阿尔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不能容忍的方式安排比例,空间支离破碎既没有固定的中心,缺乏一个连贯的视角,从一个场景很难过渡到另一个场景,画中的每个角色似乎都深深陷入其私人的世界里。仔细推敲每一细节,此画确有许多值得玩味和深思的地方。

 

图片

50 老彼得·勃鲁盖尔《伊卡洛斯坠海的风景》(c.1558);现藏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


例如,画面中不见代达罗斯,伊卡洛斯也只是在右下方的海船附近露出两条腿,表示正在溺入水中。远处海平面上可见半个太阳,上方是一片鱼肚白色,但那不是晨曦而是落日余晖,考虑到伊卡洛斯的翅膀是在阳光灼热时被熔化的,这暗示坠落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在伊卡洛斯落水处下方岸边,枝头上栖息着一只怪鸟。根据奥维德的叙述,这就是被代达罗斯谋害致死的外甥,化身为鹧鸪的珀尔狄克斯是一种恐高的鸟海船、伊卡洛斯与鹧鸪的细节可参看图51这里的含义是,伊卡洛斯的坠落与珀尔狄克斯当年遇害有关,一报还一报,这是技术的原罪笔者这里借用基督教术语,并非赞同抵制技术与反对进步,而是试图揭示画家心中的真实想法——不顾道德的技术是有害的。“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老彼得是否在呼应庄子呢?


图片

51 海船、伊卡洛斯与鹧鸪;《伊卡洛斯坠海的风景》细部


中的人物一如老彼得的风俗画一样笨拙古朴,中心是一个遥望天际的牧羊人,似乎对着逐渐远去的代达罗斯发呆,全然不顾自己的羊群,其中几只正面临掉入大海的危险。距离观众最近的人物是一个正在耕田的农夫,他对身边发生的一切毫不关心,画家为什么把这个与伊卡洛斯坠落无关的田园景放在如此显眼的地方呢?仔细观察52就发现,马的下方有一支短剑和钱包,令人想到拉丁谚语“小心对待你的剑和钱包”,这里是在强调个人的责任。再50中马头上方,灌木丛中隐隐绰绰可见一具尸体,似乎联系到拉丁谚语“人虽死也不能停止耕作”,使人想到杀人凶案。根据《圣经》,该隐和亚伯都是亚当的儿子,一个种田,一个放牧,代表古代以色列人的农业与牧业。由于嫉妒弟弟贡品羔羊更受耶和华的青睐,该隐在田间杀死了亚伯,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杀人犯。遭到耶和华惩罚该隐只有终生在田地里苦作。这里再一次暗示代达罗斯是有罪之人

 

图片

52 农夫与牧羊人;《伊卡洛斯坠海的风景》细部


哈里斯写道:“凶手代达罗斯在克里特国王弥诺斯米诺斯那里找到了第一个避难处,在那里代达罗斯建造迷宫作为弥诺陶洛斯米诺陶的栖身之所,弥诺陶洛斯是王后帕西淮帕西法厄与一头公牛反常相爱所产下的怪物。为了帮助王后满足欲望,据说代达罗斯制造了一头人工母牛,王后可以钻进去化装成它与公牛交媾。这里工匠也干预了自然秩序。人工技巧催生了一个致命的怪物,需要通过进一步的人工技巧加以监禁。在此语境下,翅膀的发明属于通过人工技巧来颠覆自然秩序。在这幅画中,其可怕后果可见于船上的大炮、垂钓者的钓竿、铁犁铧以及最终的匕首。在《伊卡洛斯的坠落(的风景》中,勃鲁盖尔将这些人工技巧的暴力成果与太阳落山联系在一起。被惨白的光照亮的这片落日之地正是我们‘西方’(Abendland,字面意思为‘日落之地’),黑暗的力量即将获胜。”


20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奥登(Wystan Hugh Auden,1907-1973)一首题为《美术馆》21行诗中,也提到了这幅名画还有其他一些艺术作品),下面摘录中国当代诗人与翻译家查良铮(1918-1977)的译文


关于痛苦他们总是很清楚的,

这些古典画家:他们深知它在

人心中的地位;深知痛苦会产生,

当别人在吃,在开窗,或正作着

  无聊的散步的时候;

深知当老年人热烈地、虔诚地等候

神异的降生时,总会有些孩子

并不特别想要它出现,而却在

树林边沿的池塘上溜着冰。

他们从不忘记:

即使悲惨的殉道者也终归会完结

在一个角落,乱糟糟的地方,

在那里狗继续着狗的生涯,

  而迫害者的马

把无知的臀部在树上摩擦。


在勃鲁盖尔的“伊卡鲁斯”里,比如说;

一切是多么安闲地从那桩灾难转过脸:

农夫或许听到了堕水的声音

  和那绝望的呼喊,

但对于他,那不是了不得的失败;

太阳依旧照着白腿落进绿波里;

那华贵而精巧的船必曾看见

一件怪事,从天上掉下一个男童,

但它有某地要去,仍静静地航行。


53是同时代另一位佛拉芒画家赫斯(Frans Huys,1522-1562)的版画,明显受到老彼得·勃鲁盖尔的影响,只是突出了海船,画面右上角有太阳和代达罗斯父子,一个在坠落,一个在逃跑。故事情节交代得更清楚,老彼得的复杂构图被拉回到现实世界里,精妙的隐喻则被消解了。

 

图片

53 赫斯《航行中的三桅武装帆船以及天空中的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c.1561);图源: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08

隐喻:科学家与哲人如是说


说到隐喻,100多年前有位叫霍尔丹(John Burdon Sanderson Haldane,1892-1964)的英国科学家玩得最嗨。1923年2月4日,刚从牛津转到剑桥来的霍尔丹发表了一篇题为《代达罗斯,或科学与未来》Daedalus, or Science and the Future)的演讲演讲中,霍尔丹就生命科学的未来提出了许多在当时属于禁忌的预言,如迷幻药物的临床应用、人类的无性生殖(试管婴儿)、体外受精、计划生育、优生控制,甚至暗示了人兽杂交和安乐死。他骄傲地宣告“生物学家是现在地球上最罗曼蒂克的人”“是腐朽的帝国与文明的破坏者,是怀疑者、动摇者和弑神者。”他还将代达罗斯描述成一个胆大妄为的遗传学家:


我可以有把握地说,他在实验遗传学方面取得的唯一一次有记录的成就,后人无以匹敌。如果米诺陶吃住的成本不是那么高昂,代达罗斯也许会在孟德尔之前发现遗传定律。但米诺斯认为,迷宫和每年提供的50名少男和50名少女,是一笔过于高昂的研究成本。为了摆脱这一无情的经济困境,代达罗斯被迫发明了飞行术。米诺斯追赶代达罗斯一直到西西里,自己却在那里丧了命……他是第一个宣告科学工作者不关心神祇的人……未来的科学工作者将越来越像孤独的代达罗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可怕使命,并为之感到自豪。


对霍尔丹的批评接踵而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哲学家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1924年,当时已经名扬天下的罗素发表《伊卡洛斯,或科学的未来》Icarus, or The Future of Science),文章写道:


霍尔丹先生的《代达罗斯,或科学与未来》,描绘了一幅未来将科学发现用来促进人类福祉的诱人图景。尽管我愿意同意他的许多预测,从事政治活动与政府工作的长期经验却使我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怀疑。我不得不担心,科学会被用来加强统治集团的力量,而不是促进人类的福祉。伊卡洛斯在父亲代达罗斯指导下学会了飞行,由于鲁莽而遭到毁灭。我担心人类在现代科学人的教育下学会了飞行之后,亦会遭遇相同的命运。 


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戴森Freeman John Dyson,1923-2020也是一名出色的科普作家,在他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宇宙波澜》中,用了不少篇幅谈论霍尔丹和《代达罗斯》。他认为“这本小书是有史以来关于生物学进展与人类结局方面,写得最好的一本书。霍登写作格调看似云淡风轻,但是结论的强烈震撼力,比起威尔斯却不遑多让。”关于霍尔丹的隐喻与代达罗斯这个神话人物的象征意义,戴森写道:


霍登(霍尔丹)显然幻想自己是个文艺复兴人士、古典学者、诗人兼生物学家。他笔下的狄德勒斯(代达罗斯),宛如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一样鲜明。但是这些诗情画意和现实又有何干呢?我们的生物学教授现今仍口唱弑神之歌,驰骋在实验室吗?当然没有,至少按字面解释是没有。在外表上,生物学教授不像狄德勒斯,就和物理学教授不像浮士德一样。


然而,深一层而言,传说也有几分真实:不屈不挠,一心一意想在地上燃起热核火苗的泰勒,最后仍跟随了浮士德的脚步;达尔文悄悄累积一件又一件的事实,直到他足以彻底扬弃维多利亚式虔诚的安逸世界为止,他显然是个和狄德勒斯同样不可宽宥的弑神者。现代分子生物学家努力学习读写基因语言,到头来,不论他们无心或有意、终将粉碎原本舒适的世界。这舒适的世界,物种之间是严守分际、各从其类的,人与非人之间有着深渊阻隔,秩序井然。现代分子生物学家们,显然都受无形的狄德勒斯之灵统驭而不自知。


从威尔斯和霍登身上,我们学到了两个功课:人不能扮演上帝而不失去理智;而生物学的发展是无可避免的,是把扮演上帝的权能,放在人手中。


但是从这两件事看来,并不表示我们全然无望。我们仍然可以选择主宰自己的命运,否定人类有权扮演上帝,并不等于禁止实验探索,只是必须制定严格的法律,使人类的知识受到大众的管束,不致被滥用。这类法律在许多国家早已行之有年,如限制危险医疗程序、药品、爆炸物之使用。将来,我们必须获致合理的政治共识,允许生物学家自由探索充满生趣的基因工程,另一方面则严格限制任何人类擅自撰写新物种程式,以免一发不可收拾,扰乱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平衡。这种政治协议应该也不难维持,生物学家已经跨出正确的起步。


“合理的政治共识”真的能够得到吗?“政治协议”(如果有的话)可以维持吗?“正确的起步”在哪里呢?戴森的想法未免过于乐观,科学与道德的同步前行依然任重道远。图片


图片参考文献:(上下滑动可浏览)

  1.  [1]Morris, SP. 1995. Daidalos and the Origins of Greek Art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Haldane, J. B. S. 1924. Daedalus, or Science and the Future. New York: E. P. Dutton and Company.

    [3]Russell, B. A. W. 1924. Icarus, or The Future of Science.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4]奥维德1984. 变形记. 杨周翰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5]斯威布1959. 希腊的神话和传说. 楚图南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6]库恩 2002. 古希腊的传说和神话. 秋枫、佩芳译. 北京: 三联书店.

    [7]哈里斯2014. 无限与视角. 张卜天译.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8]木心2013. 文学回忆录(上册). 陈丹青笔录.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查良铮1985. 英国现代诗选.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0]戴森 1998. 宇宙波澜: 科技与人类前途的自省. 邱显正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1]柏拉图2010. 米诺斯. 林志猛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2]刘钝2011. 霍尔丹与《代达罗斯》(一)(二). 科学文化评论. 第8卷第1-2期.

    [13]梦隐2014. 伊卡洛斯:悲情英雄,还是轻薄狂徒科学文化评论. 第11卷第4期.

    [14]刘钝2016. “两种文化”视野下的霍尔丹与罗素之争.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6卷第1期.

    [15]瓦尔堡研究所图像学数据库Daedalus)https://iconographic.warburg.sas.ac.uk/category/vpc-taxonomy-000352


图片
延伸阅读
哭还是笑?这是一个哲学问题|左图右史
拉斐尔的数学密码|左图右史
默比乌斯带与古代西方的时间之神|左图右史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