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当地时间11月6日,詹姆斯·沃森在纽约长岛去世。他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完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 在中国生物物理化学家谢晓亮看来,沃森是个矛盾体,“许是因为年少成名不避锋芒,他好以惊人之语博人眼球,即便招致非议也在所不惜。他所言未必出于恶念,也许可以归咎于他桀骜不驯的基因。” “我个人以为Watson这些言论并无科学依据,也为他的言行及其后果感到遗憾。但这并不应抵消他对人类理解生命本质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谢晓亮在纪念沃森的文章中写道。
关于现代人何以幸存,而尼安德特人何以灭绝,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最新研究认为,铅这样的重金属污染导致了尼安德特人的灭绝。这是真的吗?
一般认为,脑容量越大,意味着有更多的神经元细胞、神经髓鞘细胞和细胞间突触联系,大脑可以执行更多次的运算和信息整合,也就是可能会更聪明。可是,你知道吗,我们人脑容量的巅峰可不是现在,而是一万年前到三万年前。这是怎么回事?人脑的演化趋势未来会是怎样的呢?
最新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暴露在高温热浪中会加速衰老,其影响程度与长期吸烟或饮酒相当。
本文以质朴笔触记录了一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科技报国佳话。 清华大学校友寿宝奎(物理系)与陈耀松(力学系)两位退休学者,凭借挚友情谊与专业互补,历时三十余年科研攻坚,成功研发低成本、高精度的航磁物探技术,其创新历程堪称技术科学领域“产学研用”结合的生动范本。
1925年6月,德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因花粉过敏来到北海上的小岛黑尔戈兰(Helgoland),短短数日,他完成重要计算,开创了矩阵力学,现代量子力学也由此宣告建立。 2025年6月10日,300名物理学家登上这座小岛,参加黑尔戈兰2025(Helgoland 2025)国际讨论会,共同庆祝量子力学百年。《赛先生》在会议现场注意到,除了受邀做报告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在欧洲和美国工作的多位华人科学家也参加了这一盛会。
今年是国际量子科技年。科普作家程鹗从7月底开始进行了一场量子物理的朝圣之旅(伯尔尼: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出生地,量子圣地慕尼黑,哥廷根:量子力学的真正出生地)。 德国海岛黑尔戈兰,意为圣地。100年前的一个深夜,在这座小岛,年轻的海森堡灵光一闪,构建出一套崭新的体系来描述微观世界的奇妙现象。 今天,让我们跟随程鹗的脚步,来到黑尔戈兰,回到历史的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