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知识分子
  • 456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
  • 综合

  • 生物

  • 医药

  • 人工智能

  • 物理

  • 化学

  • 天文

  • 其他

  • 今天
  • 最近一周
  • 本月
  • 本年
  • 自定义
  • 学科:综合
  • 谢晓亮悼沃森:DNA结构的世纪传奇以及一些回忆

    当地时间11月6日,詹姆斯·沃森在纽约长岛去世。他与弗朗西斯·克里克完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生物学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 在中国生物物理化学家谢晓亮看来,沃森是个矛盾体,“许是因为年少成名不避锋芒,他好以惊人之语博人眼球,即便招致非议也在所不惜。他所言未必出于恶念,也许可以归咎于他桀骜不驯的基因。”    “我个人以为Watson这些言论并无科学依据,也为他的言行及其后果感到遗憾。但这并不应抵消他对人类理解生命本质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谢晓亮在纪念沃森的文章中写道。

    赛先生 · 3天前
  • 每天走多少步可以降低阿尔茨海默的风险?

    跟踪前沿进展,掌握最新动态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闻

  • 他是霍金师弟,呼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研究机构,总部可考虑中国

    从庞加莱对“三体问题”的研究,到爱德华·洛伦兹(Edward Lorenz)提出“混沌理论”,科学家们早已发现世界由无数个复杂系统构成,后者在数学的描述中充满不确定性、难以预测。

    3天前
  • 《科学》:中美科研合作面临“全面封杀”?

    近日,美国的一项法案也许会引发中美科研合作难度再次升级。 根据《科学》杂志报道:这项名为“SAFE”的法案,计划以“国家安全”之名,全面禁止与中国有合作关系的科学家获得联邦资助,禁令甚至可追溯至5年前。该消息目前已引发近800名美国学者联名抗议,顶尖大学集体发声,直指该法案是“一刀切”的过度反应,将窒息科学的生命力,并加速中美关系的极化。

  • 林建华谈中国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人,而非排名指标

    2025年11月9日,在知识分子十周年论坛“科学人才与中国科学的崛起”上,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以“大学发展的几点认知”为题发表演讲。他回顾中国高等教育四十余年的发展变迁,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不在指标与排名,而在于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释放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能。

  • 134人组成智识学研社专家委员会

    2018年8月8日,《知识分子》专家委员会成立,现由134人组成。

    知识分子的博客 · 2025/11/11
  • 选智商,挑性格,硅谷精英开始定制婴儿?

    数周前,《华盛顿邮报》爆出硅谷精英们正在进行一场新的实验——“优化”自己的孩子。近日,又有相关的创业公司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示,其售价不菲的基因筛查服务可以检测出胚胎间15个点的智商差异。在那条推文下,马斯克还与该公司进行了互动。

    2025/11/09
  • 未来科学大奖得主周忠和:理解了自然,也就理解了人生

    10月26日,《知识分子》总编辑、2025未来科学大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在“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与青少年对话”中作了题为《从博物学到演化生物学,三位科学家的故事》的分享,并回答了中学生的提问。

    知识分子的博客 · 2025/10/31
  • MIT对特朗普说“不”

    美国政府与大学之争要开启新一季了吗?

    知识分子的博客 · 2025/10/24
  • MIT所长涉嫌图片操纵,《自然》发布关注声明

    9月10日,因存在明显的图像处理痕迹,《自然》对麻省理工学院(MIT)皮考尔学习与记忆研究所所长蔡立慧(Li-Huei Tsai)的论文《Recovery of learning and memory is associated with chromatin remodelling》发布了关注声明。

    知识分子的博客 · 202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