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媒体“知识分子” 记录我们的点点滴滴
18个月,从实验室到一家生物科技(Biotech)公司。2022年5月,北京大学杜鹏团队在《Cell》发表了一篇题为《一种植物免疫蛋白通过挽救microRNA的缺陷实现广泛的抗肿瘤反应》的研究论文。[1] 作为这篇论文的共一作者,2018级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博士生,萌生了以原创科研成果为起点,进行创业的念头。
浦江创新论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创设于2008年,论坛始终围绕创新主题,旨在汇聚全球创新力量研讨科技创新趋势、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凝聚创新治理共识,积极应对时代挑战和重要全球性问题。十八年来,论坛着力汇聚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深度融合。数万余名创新开拓者汇聚一堂。三千余位政界高层、学界泰斗和商界精英交锋观点“论坛+展览"交相辉映,百多场主题活动描绘创新发展蓝图,上千家权威智库和机构共结创新硕果,一大批研究和合作成果传递创新理念。
9月10日,因存在明显的图像处理痕迹,《自然》对麻省理工学院(MIT)皮考尔学习与记忆研究所所长蔡立慧(Li-Huei Tsai)的论文《Recovery of learning and memory is associated with chromatin remodelling》发布了关注声明。
最近在《知识分子》上读到一篇特写《数学战争警示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教育?》,颇有感触。在这俄乌战争已持续三年有余、中东冲突也不时阴云密布的不安全世界中,文章标题前半部中的“战争”一词,确实容易触动读者那敏感的厌战神经,尽管它比喻的是由于美国教育家和数学家关于“数学教育”长期论战累积而成的弥漫在北美上空的“战争烟火”。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数学战争”的直接遭殃者是美国的一代代学生。标题下半部的问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教育?”,倒是一个好问题,因为它对中美两国师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硅谷是全球AI人才的终点站。而中国曾是最大的人才输出地,把一代又一代顶尖AI人才送往彼岸。 如今,这种单向流动正在悄然转向。 Digital Science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已经开始对中国出现AI人才净流出的趋势。优秀的青年学者,正在以更快的速度选择回到中国
就在昨天,中国国家卫健委宣布,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这也意味着,全球首个、迄今最重要的癌症预防疫苗,在面世19年后,终于惠及全国,所有的适龄女生都将迎来免费接种。 在中国,很少有疫苗或药物像它一样,凝聚了公众近20年的等待与焦灼。
大学教师常常被视作一份有较高社会声望的职业,人们常把它看作靠知识立身的象征,一份自带光环的职业。但真正身处其中的人,却感受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评价标准反复变化,职称晋升充满不确定,行政工作在抢夺教学和研究的时间。那层光环,正逐渐褪去。
所谓“数学战争”,是指在美国持续数十年的一场教育路线之争——数学究竟该如何教?数学,究竟是筛选精英的门槛,还是让普通学生都能从中受益的基础技能?不久前,盖茨基金会捐赠了一笔资助给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院(NASEM),并帮助对方成立一个名为“数学科学教育委员会”(MSEB)的新部门,以促进美国学生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期间的数学教育水平。
终身教职制度会不会导致得到教职的科学家们选择躺平,会不会导致他们的科研产出下降?近期的一项研究对上述问题给出了部分回答——这需要分学科地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