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媒体“知识分子” 记录我们的点点滴滴
近日,美国的一项法案也许会引发中美科研合作难度再次升级。 根据《科学》杂志报道:这项名为“SAFE”的法案,计划以“国家安全”之名,全面禁止与中国有合作关系的科学家获得联邦资助,禁令甚至可追溯至5年前。该消息目前已引发近800名美国学者联名抗议,顶尖大学集体发声,直指该法案是“一刀切”的过度反应,将窒息科学的生命力,并加速中美关系的极化。
2025年11月9日,在知识分子十周年论坛“科学人才与中国科学的崛起”上,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以“大学发展的几点认知”为题发表演讲。他回顾中国高等教育四十余年的发展变迁,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不在指标与排名,而在于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释放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能。
"诺贝尔奖井喷"不是目标本身,而是一个健康的科研生态系统在几十年后的衍生产物。我们需要的是构建这样的生态系统,绝非优化诺奖这个滞后指标。
2025年适逢量子力学创立一百周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授予了在人造电路中率先发现宏观量子力学现象的三位物理学家——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米歇尔·德沃雷 (Michel H. Devoret)、约翰·马蒂尼斯(John M. Martinis)。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继2012年与2022年后再次表彰当代量子物理前沿领域的奠基性实验工作。
10月26日,《知识分子》总编辑、2025未来科学大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在“2025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与青少年对话”中作了题为《从博物学到演化生物学,三位科学家的故事》的分享,并回答了中学生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