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了,科研还能怎么做?这对挚友决定继续合作“探险”
本文以质朴笔触记录了一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科技报国佳话。 清华大学校友寿宝奎(物理系)与陈耀松(力学系)两位退休学者,凭借挚友情谊与专业互补,历时三十余年科研攻坚,成功研发低成本、高精度的航磁物探技术,其创新历程堪称技术科学领域“产学研用”结合的生动范本。
-
清华学者首次实现人类Sertoli细胞的体外重编程
该文章首次建立了一套由人类成纤维细胞体外诱导Sertoli细胞的重编程系统,并对获得的 hiSCs 细胞的特性及功能进行了系列验证。
-
清华学者利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单细胞ATAC-seq数据
2019年10月8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的张强锋课题组在《自然通讯》上发表题为“SCALE方法基于隐特征提取进行单细胞ATAC-seq数据分析”的学术文章,为研究者们解码单细胞表观遗传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
清华学者在非洲猪瘟病毒研究项目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采用冷冻电镜单颗粒三维重构的方法首次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衣壳蛋白p72的高分辨率结构,揭示了非洲猪瘟病毒衣壳可能的组装机制,为非洲猪瘟病毒亚单位疫苗的开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
清华学者在《自然·微生物学》发文,揭示调控登革病毒传播的关键因素
清华大学医学院程功教授团队首次发现人体血清铁含量是调控蚊虫传播登革病毒的关键因素,并首次提出基于补铁的抗登革热传播阻断策略。
-
清华学者发现人体血清铁含量与登革病毒调控密切相关
2019年9月16日,致力于蚊媒病毒感染机制与抗病毒免疫研究的清华大学医学院程功教授团队取得新进展,研究首次发现人体血清铁含量是调控蚊虫传播登革病毒的关键因素,并首次提出基于补铁的抗登革热传播阻断策略。
-
清华学者精确调控细胞在3D多孔生物材料支架中机械响应的新方法
2019年 8月2 日,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杜亚楠研究组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题为“Cryoprotectant enables structural control of porous scaffolds for exploration of cellular mechano-responsiveness in 3D”的研究论文。